2006年1月,公安部门以三名被告人涉嫌盗窃罪对其进行刑事拘留,涉案金额为21万元。根据盗窃罪的刑期标准,可能面临10年以上的刑罚。当被告人家属找到我们律师事务所寻求帮助后,我们仔细听取意见后认为,案件在定性上存在问题。
我们立即赶赴苏州与公安部门取得联系,交换意见,并充分阐述我们的主张。我们认为,本案应当定性为职务侵占罪,而不是盗窃罪。两者之间的量刑差距很大。虽然本案看似是三名被告人共同合谋实施盗窃,但关键问题在于其中一名被告人是厂方保安,具备特定身份,并利用其工作之便实施犯罪。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应当以这一特定身份的人来定性,而其他人则构成共同犯罪。
最终,检察机关采纳了我们的辩护意见,以职务侵占罪移送审查起诉。法院在开庭审理中最终以职务侵占罪定罪量刑,我们律师准确有力地维护了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
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包括控审分离、控辩对等和审判中立等。这些原则旨在确保刑事诉讼活动的公正性和公正性,避免权力过度集中和滥用,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刑事诉讼是国家司法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刑事诉讼活动解决社会纠纷,实现法律正义的目标。遵循这些原则,
盗窃罪与侵占公司财物罪(即职务侵占罪)的区别在于,盗窃罪侵害的是公私财产的所有权,而职务侵占罪侵害的是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的财产所有权。职务侵占罪是指利用职务上的便利
职务侵占罪与盗窃罪诈骗罪的界限:第一,主体不同:职务侵占罪主体是特殊主体,必须是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盗窃罪、诈骗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
职务侵占罪是指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行为。可见,刑法司法解释已将无形财产作为盗窃罪的犯罪对象,而职务侵占罪与盗窃罪的犯罪对象都是指财物。因此,无形财产也应成为职务侵占罪的犯罪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