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务犯罪是指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工作人员利用已有职权,从事贪污、贿赂、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等行为,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破坏国家对公务活动的规章规范,根据刑法规定应予以刑事处罚的犯罪。这些犯罪包括《刑法》中规定的贪污贿赂罪、渎职罪以及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犯罪。
根据修订后的刑法规定,检察机关对中国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犯罪进行了分类,分为三大类:贪污贿赂犯罪(第八章)、渎职罪(第九章)以及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的犯罪。
贪污贿赂犯罪在我国刑法第八章中共有十五个条文,规定了十二个罪名(394-396),包括:贪污罪、挪用公款罪、受贿罪、单位受贿罪、行贿罪、对单位行贿罪、介绍贿赂罪、单位行贿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隐瞒境外存款罪、私分国有资产罪以及私分罚没财物罪。
渎职罪在我国刑法第九章中共有二十三条,规定了34个罪名。其中包括滥用职权、玩忽职守、枉法追诉裁判罪、私放在押人员罪、国家工作人员签订、履行合同被骗罪等。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犯罪共有七个,包括: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非法拘禁罪、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非法搜查罪、刑讯逼供罪、暴力取证罪、虐待被监管人罪、报复陷害罪以及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破坏选举罪。
如果您对职务犯罪有更多的疑问,我们为您推荐以下文章:
了解基层干部职务犯罪的原因,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预防这些犯罪行为。
了解职务犯罪的不同表现形式,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识别这些犯罪行为。
贪污受贿犯罪中的死刑缓刑是否可以减刑的问题。根据我国法律规定,贪污受贿犯罪情节特别严重、社会影响恶劣的,判处死缓后可减为无期徒刑,但终身监禁,不得减刑、假释。犯罪主体必须是国家工作人员,涉及公共财物,主要特征是利用职务便利非法占有公共财物。
持有50克毒品的法律责任。持有毒品数量较大将构成非法持有毒品罪,根据不同数量将面临不同的刑罚。非法持有毒品罪的构成要件包括侵犯客体、客观要件、主体要件和主观要件。任何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且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都可以成为本罪的主体。行为人明知持有国家禁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中监察机关的监察范围,包括公职人员、国有企业人员等的贪污犯罪和职务犯罪。监察机关独立行使监察权,与其他机关配合共同办理职务违法和职务犯罪案件,同时遵循宪法和法律,保障权益,权责对等,惩戒与教育相结合,确保监察工作的合理性。
行政处罚的强制执行时间及相关种类。若行政处罚在法定期限内未执行,行政机关可在三个月后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行政处罚包括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和财物、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吊销许可证和执照以及行政拘留等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