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合法持有财物的情况
构成侵犯个人财产罪的重要前提是通过正当、善意、合法的手段持有他人财物。合法持有的形式包括代为保管、捡拾他人的遗忘物以及发掘得到他人的埋藏物。其中,代为保管包括受他人委托代为收藏、管理财物,以及未受他人委托但因无因管理而代为保管他人财物。此外,合法持有还包括按照契约如借贷、租赁、委托、寄托、运送等而持有财物。
2. 非法占为己有并拒不交还
构成侵犯个人财产罪,必须是将他人的财物非法占为己有,并拒不交还。非法占有是指将他人交为自己保管的财物、遗忘物或者埋藏物当成自己的财物,以所有人自居,擅自加以处分、使用和收益。拒不交还是指依法、依约而应当将他人的财物退还而拒不退还。
3. 亲告罪的特点
侵犯个人财产罪属于亲告罪,即案件需要由被害人亲自向有关部门报案才能立案处理。
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规定,侵占罪的立案标准是5000至10000元,数额较大为5000至20000元以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70条规定,侵占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遗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并拒不交还的行为。各地方会根据这一标准制定自己的具体数额标准。
侵占罪的起点数额是指构成侵占罪所需行为对象的最低价值,它是侵占行为的社会危害程度由违法向犯罪过渡的分界点。根据刑法第270条的规定,侵占罪需侵占数额较大的财物方可构成。因此,可以参照盗窃罪的起点数额来确定侵占罪的起点数额。根据最近的司法解释,盗窃罪的数额较大为1000至3000元。
1. 公民个人信息的内涵及特征
公民个人信息与公民个人直接相关,能够反映公民的局部或整体特点,或者具有专属性。公民个人信息具有法律保护价值,承载了公民的个体特征和各项权利。任何组织和个人均无权泄露、获取公民个人信息,除非基于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的需要或信息所有人的意愿。
2. 非法手段的认定
非法手段应具备违背了信息所有人的意愿或真实意思表示、信息获取者无权了解、接触相关公民个人信息以及信息获取的手段违反了法律禁止性规定或社会公序良俗等特点。
3. 情节严重的认定
依修正案,窃取或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方可追究刑事责任。但对于何为"情节严重"尚无明确的规定。近年来,公民个人信息的泄露现象日益严重,对公民个人隐私及人身、财产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利用刑罚手段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是必要的。然而,刑罚手段并非适用于一切非法获取公民信息的行为,而是有其特殊的适用范围。
以上就是关于侵犯个人财产罪立案标准及法律规定的相关知识。希望本文能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还有其他法律问题,欢迎咨询我们的律师。
员工侵占公司财产的法律处罚。对于侵占公司财产的行为,根据不同的情况和金额大小,会受到刑法和法律的制裁。国有和非国有公司中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侵占财产,将面临有期徒刑和财产处罚。同时,《公司法》和《合伙企业法》也对此类行为做出了相关规定,涉及收受贿赂
伪造、盗窃、买卖、非法提供、非法使用武装部队专用标志罪的界定
非法生产、买卖武装部队制式服装罪的界定。文章详细阐述了该罪的构成要件,包括客体、客观、主体和主观要件,并说明了犯罪行为的情节严重情况。此外,文章还介绍了相应的法律条文和处罚措施。
挪用公款是否构成犯罪及相应的处理措施。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挪用公款从事非法活动或营利活动,数额达到一定标准将构成挪用公款罪,由检察院反贪污贿赂局负责立案侦查。对于未达标准的行为,将给予党纪或政纪处分。发现挪用公款行为应立即报案,以确保合法处理。
1、要有通过正当、善意、合法的手段,持有他人财物的行为。 2、必须是将他人的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拒不交还的行为。 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规定,侵占罪的立案标准是5000—10000元。 以上就是手心律师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有关于侵犯个人财产罪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