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合法持有财物的情况
构成侵犯个人财产罪的重要前提是通过正当、善意、合法的手段持有他人财物。合法持有的形式包括代为保管、捡拾他人的遗忘物以及发掘得到他人的埋藏物。其中,代为保管包括受他人委托代为收藏、管理财物,以及未受他人委托但因无因管理而代为保管他人财物。此外,合法持有还包括按照契约如借贷、租赁、委托、寄托、运送等而持有财物。
2. 非法占为己有并拒不交还
构成侵犯个人财产罪,必须是将他人的财物非法占为己有,并拒不交还。非法占有是指将他人交为自己保管的财物、遗忘物或者埋藏物当成自己的财物,以所有人自居,擅自加以处分、使用和收益。拒不交还是指依法、依约而应当将他人的财物退还而拒不退还。
3. 亲告罪的特点
侵犯个人财产罪属于亲告罪,即案件需要由被害人亲自向有关部门报案才能立案处理。
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规定,侵占罪的立案标准是5000至10000元,数额较大为5000至20000元以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70条规定,侵占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遗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并拒不交还的行为。各地方会根据这一标准制定自己的具体数额标准。
侵占罪的起点数额是指构成侵占罪所需行为对象的最低价值,它是侵占行为的社会危害程度由违法向犯罪过渡的分界点。根据刑法第270条的规定,侵占罪需侵占数额较大的财物方可构成。因此,可以参照盗窃罪的起点数额来确定侵占罪的起点数额。根据最近的司法解释,盗窃罪的数额较大为1000至3000元。
1. 公民个人信息的内涵及特征
公民个人信息与公民个人直接相关,能够反映公民的局部或整体特点,或者具有专属性。公民个人信息具有法律保护价值,承载了公民的个体特征和各项权利。任何组织和个人均无权泄露、获取公民个人信息,除非基于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的需要或信息所有人的意愿。
2. 非法手段的认定
非法手段应具备违背了信息所有人的意愿或真实意思表示、信息获取者无权了解、接触相关公民个人信息以及信息获取的手段违反了法律禁止性规定或社会公序良俗等特点。
3. 情节严重的认定
依修正案,窃取或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方可追究刑事责任。但对于何为"情节严重"尚无明确的规定。近年来,公民个人信息的泄露现象日益严重,对公民个人隐私及人身、财产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利用刑罚手段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是必要的。然而,刑罚手段并非适用于一切非法获取公民信息的行为,而是有其特殊的适用范围。
以上就是关于侵犯个人财产罪立案标准及法律规定的相关知识。希望本文能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还有其他法律问题,欢迎咨询我们的律师。
国家刑法中关于入室抢劫罪的规定。根据刑法,入户抢劫属于严重犯罪行为,将被判处重刑并处罚。抢劫罪的客体包括公私财物的所有权和公民的人身权利,其客观要件表现为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其他强制手段劫取财物。无论是入室抢劫还是其他场合的抢劫,只要符合暴力、胁迫等
进入有人居住的电话亭内抢劫行为是否属于入户抢劫的问题。根据刑法规定和入户抢劫的构成条件,电话亭并不具备供他人家庭生活的场所特征和与外界相对隔离的场所特征,因此这种行为不属于入户抢劫。入户抢劫的构成条件包括入户具有非法性和暴力、胁迫行为发生在户内。
购车者遇到套路贷时应采取的法律措施。套路贷是一种诈骗行为,购车者应向公安机关报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相关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利和义务向公安机关报案或举报犯罪事实。在套路贷刑事案件中,主犯和从犯的认定有明确规定,多人共同实施套路贷犯
婴儿在法律中的地位和行为性质,以及其行为在犯罪(如抢夺罪)中的作用。同时,本文还探讨了抢夺罪与盗窃罪及抢劫罪的区别和联系。讨论了抢夺罪的犯罪行为和判定依据,特别是在造成被害人伤害的情况下如何进行定罪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