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刑法第二百零一条,逃税案指的是纳税人采取欺骗、隐瞒手段进行虚假纳税申报或者不申报,逃避缴纳税款的行为。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的规定,以下情形应予立案追诉:
(一)纳税人采取欺骗、隐瞒手段进行虚假纳税申报或者不申报,逃避缴纳税款,数额在五万元以上并且占各税种应纳税总额百分之十以上,并且经税务机关依法下达追缴通知后,不补缴应纳税款、不缴纳滞纳金或者不接受行政处罚的。
(二)纳税人五年内因逃避缴纳税款受过刑事处罚或者被税务机关给予二次以上行政处罚,又逃避缴纳税款,数额在五万元以上并且占各税种应纳税总额百分之十以上的。
(三)扣缴义务人采取欺骗、隐瞒手段,不缴或者少缴已扣、已收税款,数额在五万元以上的。
需要注意的是,纳税人在公安机关立案后再补缴应纳税款、缴纳滞纳金或者接受行政处罚的,不影响刑事责任的追究。
根据刑法第二百零二条,抗税案指的是以暴力、威胁方法拒不缴纳税款的行为。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的规定,以下情形应予立案追诉:
(一)造成税务工作人员轻微伤以上的。
(二)以给税务工作人员及其亲友的生命、健康、财产等造成损害为威胁,抗拒缴纳税款的。
(三)聚众抗拒缴纳税款的。
(四)以其他暴力、威胁方法拒不缴纳税款的。
根据刑法第二百零三条,逃避追缴欠税案指的是纳税人欠缴应纳税款,采取转移或者隐匿财产的手段,致使税务机关无法追缴欠缴的税款的行为。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的规定,数额在一万元以上的逃避追缴欠税案应予立案追诉。
根据刑法第二百零四条第一款,骗取出口退税案指的是以假报出口或者其他欺骗手段,骗取国家出口退税款的行为。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的规定,数额在五万元以上的骗取出口退税案应予立案追诉。
根据刑法第二百零五条,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发票案指的是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或者虚开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的其他发票的行为。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的规定,以下情形应予立案追诉:
(一)虚开的税款数额在一万元以上或者致使国家税款被骗数额在五千元以上的。
根据刑法第二百零六条,伪造、出售伪造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案指的是伪造或者出售伪造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二十五份以上或者票面额累计在十万元以上的行为。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的规定,应予立案追诉。
根据刑法第二百零七条,非法出售增值税专用发票案指的是非法出售增值税专用发票二十五份以上或者票面额累计在十万元以上的行为。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的规定,应予立案追诉。
根据刑法第二百零八条第一款,非法购买增值税专用发票、购买伪造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案指的是非法购买增值税专用发票或者购买伪造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二十五份以上或者票面额累计在十万元以上的行为。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的规定,应予立案追诉。
根据刑法第二百零九条第一款,非法制造、出售非法制造的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发票案指的是伪造、擅自制造或者出售伪造、擅自制造的可以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的非增值税专用发票五十份以上或者票面额累计在二十万元以上的行为。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的规定,应予立案追诉。
根据刑法第二百零九条第二款,非法制造、出售非法制造的发票案指的是伪造、擅自制造或者出售伪造、擅自制造的不具有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功能的普通发票一百份以上或者票面额累计在四十万元以上的行为。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的规定,应予立案追诉。
根据刑法第二百零九条第三款,非法出售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发票案指的是非法出售可以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的非增值税专用发票五十份以上或者票面额累计在二十万元以上的行为。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的规定,应予立案追诉。
根据刑法第二百零九条第四款,非法出售发票案指的是非法出售普通发票一百份以上或者票面额累计在四十万元以上的行为。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的规定,应予立案追诉。
根据文件规定,上述规定自2010年5月7日起执行。
贪污罪的分类。包括侵吞财物、窃取财物、骗取财物和其他方法等多种形式的贪污行为。其他方法还包括内外勾结、公款私存、利用回扣和合同非法占有公款等。此外,文章还介绍了间接贪污和占有应交单位的劳务收入等形式的贪污行为,以及利用新技术手段进行贪污的行为。
五年后再犯赌博罪是否属于累犯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在五年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属于累犯。对于赌博罪,如果符合聚众赌博的立案追诉标准,应当以营利为目的并被追究刑事责任。用作赌注的款物、
福利院虐待儿童老人的法律处罚和福利院领养孩子的手续。对于虐待行为,根据相关法律,福利院若虐待儿童老人且情节严重,其主要领导者和直接责任人员将受到刑事处罚。领养孩子方面,收养人需提交一系列证件和证明,包括护照、海外居住证明等,并遵循严格的法律程序。
挪用公款罪中营利性活动的认定。根据相关法律解释,挪用公款用于营利活动包括存入银行、集资、购买股票等行为。不同挪用情况有不同的认定标准,涉及挪用时间、是否归还、是否用于非法活动等。明确区分不同情况有助于对挪用公款罪进行恰当的法律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