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欺诈罪的立案标准及相关法律要点
时间:2024-03-14 浏览:185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民事欺诈行为的定义和立案标准
民事欺诈行为的定义
民事欺诈行为是指在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过程中,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做出错误的表示的行为。
民事欺诈罪的立案标准
根据刑法规定,民事欺诈罪的立案标准如下:1. 违法占有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以违法占有为目的,欺骗另一方当事人财物,数额在二万元以上的,应予立案追诉。2. 欺骗行为的严重性:如果存在以下情形之一,即以违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欺骗另一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将受到刑事处罚:- 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3. 欺骗手段的多样性:民事欺诈罪的立案标准还包括以下几种情形:- 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 以虚构、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保证;- 无事实上履行本领,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另一方当事人继续约订和履行合同;- 收受另一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保证财产后逃奔;- 以其他方法欺骗另一方当事人财物。
合同诈骗罪与民事欺诈行为的差别
合同诈骗罪与民事欺诈行为虽然有相似之处,但也存在明显的差别:1. 主观目的分别:民事欺诈行为是为了经营目的,通过欺诈行为获取经济利益;而合同诈骗罪是以签订经济合同为名,达到违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2. 欺骗的内容与手段分别:民事欺诈行为通常通过商品交换等经济劳动获得经济利益;而合同诈骗罪往往不准备履行合同,或根本无履行合同的事实上的能力或保证。合同诈骗罪通常通过冒充合法身份来欺骗受害方的信任。3. 欺骗财物的数额分别。4. 欺骗侵犯的客体分别:民事欺诈行为侵犯的客体是合同中商定的权利义务关系;而合同诈骗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5. 欺骗的法律后果分别:民事欺诈行为是无效的民事行为,当事人可以使其无效;而合同诈骗罪是严重冒犯刑律,需要承担刑事和民事责任。6. 欺骗适用的法律分别:民事欺诈行为由民法规范调整;而合同诈骗罪由刑法规范调整。
结语
以上是关于民事欺诈行为的定义、立案标准以及与合同诈骗罪的差别。希望这些信息能够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有其他法律问题需要咨询,请随时联系手心律师网的律师团队。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本罪与合同纠纷的界限
合同诈骗罪与合同纠纷及民事欺诈行为的界限。对于内容真实的合同,如果行为人以超出履约能力签订合同并设法履行,则不能认定为诈骗罪;若未履约则可能有诈骗意图。半真半假的合同,如行为人有履约意图并为履行努力,则不能认定为诈骗;若无履约能力借名行骗,则应以合同
-
合同诈骗罪的起诉程序及相关法律规定
合同诈骗罪的起诉程序和相关法律规定。受害人需向公安机关报案,经过立案、侦查、审查起诉等环节,最终由法院审理和判决。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他人财物,根据数额和情节不同,可分为多种情形。法律规定相应的刑罚和罚金。
-
构成欺诈行为的要件
构成欺诈行为的四个要件。首先,欺诈人必须有欺诈的故意,包括陈述虚假事实和诱使他人陷入错误认识。其次,欺诈人必须实施欺诈行为,如故意陈述错误事实或隐瞒真实情况。第三,被欺诈人必须因欺诈而陷入错误认识,且与合同内容密切相关。最后,被欺诈人必须因错误认识而
-
合同诈骗罪的处理方式
合同诈骗罪的处理方式,包括自然人和单位的处罚规定。自然人根据数额大小和情节严重程度可判处不同刑罚,单位犯合同诈骗罪则需判处罚金并追究直接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个人合同诈骗和单位合同诈骗的量刑标准也有所涉及,详细阐述了不同数额和情形下的刑期和罚金标准。
-
案情
-
汽车销售合同中的常见陷阱
-
民事欺诈罪的立案标准及相关法律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