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贿赂行为是指经营者利用财物或其他手段,在销售商品、购买商品、提供服务或接受服务的过程中进行的不正当竞争行为。这种行为被视为一种典型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也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商业贿赂行为都普遍存在。
商业贿赂行为包括以下几种常见形式:
回扣是指经营者在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时,在账外暗中以现金、实物或其他方式退还一定比例的商品或服务价款给对方单位或个人。回扣是商业贿赂行为中最为常见和典型的形式。它具有两个特点:一是进行在账外暗中,即未在财务账目中明确记录;二是按一定比例折算商品或服务的价值。回扣的受益方通常是对方单位或其主管人员、经办人员,但有时也可能是其他促成交易的人员。
这种贿赂手段是指经营者以广告费、宣传费、促销费、咨询费、赞助费等名义给付或收受各种经济利益,与商品或服务价款挂钩,可以发生在交易的各个阶段。与回扣不同的是,这种贿赂手段不要求在账外暗中进行,因此在商业贿赂行为的认定上,账外暗中不是必要要件。供应商通过支付实际上并未发生的广告费、咨询费、宣传费等来获取在商场的销售权,排挤竞争对手,获得独家销售权。
为了笼络对方经办人员、加强感情投资,并规避法律风险,经营者还采用了除财物以外的方式进行间接贿赂。例如,一家医疗设备公司以考察为名,邀请医院相关人员到国外旅游,全部费用由公司承担。
附赠是指经营者为引诱交易相对人与其发生交易,附带地提供现金和物品的行为。赠品由经营者提供,接受赠品的是交易相对人,赠品包括现金和物品,与商品交易同时给付购买方。在我国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经营者对消费者的附赠是合法的。然而,除小额广告礼品外,法律禁止经营者之间的附赠。一些经营者常常采取赠送汽车、上网卡、购物券等方式,这种行为违反了诚实信用原则,属于商业贿赂行为。
佣金是指经营者在市场交易中给予为其提供服务的合法中间人的劳务报酬。非法佣金的收受通常是暗中进行的,双方都不在账上记录。中间人一般没有合法的经营资格,即没有营业执照或营业执照上没有相应的经营范围。即使有账目记录,也不会记入劳务收入科目,而是记为其他收入科目。例如,保险公司以劳务费的名义支付给没有保险代理资格的单位。
商业贿赂行为严重扰乱市场秩序,损害公平竞争环境。因此,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对商业贿赂行为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并对其进行处罚。
此外,以商业贿赂手段推销质次价高或假冒伪劣商品也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也受到《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调整和处罚。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关于商业贿赂行为的相关问题,我们为您推荐以下文章:
不同数额的贪污或受贿行为的量刑标准。根据贪污或受贿数额的大小,文章详细阐述了不同数额下的刑罚规定,包括有期徒刑、拘役、罚金和没收财产等处罚方式。同时,文章还列出了认定“其他较重情节”、“其他严重情节”和“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具体情形,以便对贪污或受贿
公务员受贿行为的法律后果。公务员受贿能否保住工作取决于是否受到刑事处罚,若受到刑罚则会被开除。根据《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违反廉政纪律的公务员将被给予不同程度的处分,情节严重者将被开除。
举报受贿时是否需要提供证据的问题。举报人需提供相关证据,如书面文件、录音、视频、照片等,以确保举报的真实性和可信度。若无法提供证据,受案机关可能不立案。同时,人民检察院案件管理部门在受理案件时也会审查案卷材料的内容,确保案件符合法律要求。
单位行贿行为的定义和特点,包括其法律处罚、刑罚适用问题、立案标准以及认定问题。单位行贿指单位以集体名义实施行贿行为,获得的不正当利益归单位所有。对单位行贿的处罚包括判处罚金和对直接责任人员判处个人行贿罪的刑罚。在认定单位行贿罪时,需要注意区分被动行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