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犯罪事实是指存在着一种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是立案的首要条件。具体包括:
1. 犯罪行为必须符合刑法的规定,即触犯刑律、应受刑罚处罚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只有犯罪行为才能立案,非犯罪行为不能立案。如果有危害社会的违法行为,但情节轻微,不认定为犯罪行为,也不能立案。
2. 必须有一定的事实材料证明犯罪事实确已发生。犯罪事实确已发生,需要有一定的事实材料予以证明,而不能是道听途说、凭空捏造或者捕风捉影。
需要追究刑事责任是指依法应当追究犯罪行为人的刑事责任,是立案必须具备的另一个条件。具体包括:
1. 存在依法需要追究行为人刑事责任的犯罪事实,才具有立案的价值。只有当有犯罪事实发生,并且依法需要追究行为人刑事责任时,才有必要而且应当立案。
2. 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有一些情况下不追究刑事责任,如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经特赦免除刑罚、依照刑法告诉才处罚的犯罪没有告诉或者撤回告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其他法律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等。
刑事诉讼法规定的立案条件适用于所有的刑事案件,但具体到某个案件是否应当立案,还要结合刑法分则规定的该种犯罪的构成要件来确定。为了统一执行国家的刑事法律,各相关部门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制定了一些具体的立案标准。
自诉案件的立案条件除了应当具备公诉案件的立案条件以外,还需要满足以下条件:属于刑事自诉案件的范围、属于该人民法院管辖、刑事案件的被害人告诉、有明确的被告人、具体的诉讼请求和能证明被告人犯罪事实的证据。
六部委关于刑事诉讼法实施的规定,包括管辖、辩护与代理等方面的内容。规定中明确了公安机关与人民检察院在贪污贿赂案件中的管辖范围及协作方式,同时规定了辩护人的资格限制、辩护律师的权利及义务、法律援助的程序等。对于违规行为,依法追究责任,并设置了申诉控告机
刑事诉讼中的案件分类和管辖问题。指出了不适合由法院受理的自诉案件存在的问题,包括调查取证困难、难以保护国家利益等。同时,讨论了公安机关、法院和检察院之间在案件管辖上的矛盾,原因是分工不明确和案件的复杂性。实际操作中,存在职能管辖错误的现象。
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备案规定。该规定适用于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央各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制定的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工作。备案原则包括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纠。备案程序要求制定机关在规定时间内报送备案,并需要提交备案报告、正式文本和
挪用公款罪的构成及处理方式。法律规定,挪用公款数额较大且用于个人营利活动构成挪用公款罪,需追缴违法所得。根据不同情况,如挪用时间、是否归还、是否用于营利或非法活动等,对挪用公款罪进行具体认定和处理。追缴违法所得是重要补充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