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审程序和再审程序是民事诉讼中两个独立的审判程序,它们在程序发生的原因或主体、提起方式、提起诉讼的时间要求、审理的对象、审理的理由、适用的程序、审结期限和裁判的效力等方面存在差异。
第二审程序是当事人不服一审未生效的裁判,向上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而发生的程序,即基于当事人行使上诉权。再审程序的发生则由具有审判监督权的国家机关引起,只有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才能依审判监督程序提起再审。
上诉只能采用书面形式,而再审程序的提起方式较为复杂,当事人向人民法院申请再审时,需提交申请书和生效法律文书。
上诉受上诉期限的限制,且期限较短;当事人申请再审应在判决、裁定发生法律效力后的两年内提出。
第二审程序的审理对象是一审裁判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是否正确。再审程序的审理对象是生效的法律文书,已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具有强制性、排他性和稳定性,对法院、当事人和社会都具有约束力。
第二审程序审理的理由是对第一审人民法院未生效裁判不服,请求二审法院继续审理并作出裁判。再审程序审理的理由是生效裁判确有错误,为了纠正错误的生效裁判,确保案件质量和当事人合法权益,只能采用审判监督程序予以纠正。
二审法院审理上诉案件不能适用简易程序,只能按第二审程序进行审理。再审案件的审理不是适用第一审程序,就是适用第二审程序。依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实行两审终审制,审理第一审案件只能适用第一审程序,审理第二审案件只能适用第二审程序。对再审程序,不论适用一审程序还是二审程序审理再审案件,应当一律开庭审理,不得迳行判决。
第二审人民法院对不服判决的上诉案件应在立案之日起3个月内审结,如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审结期限的,可经本院院长批准延长审限。对不服裁定的上诉案件,应在立案之日起30日内作出终审裁定,审结期限不能延长。再审案件的审理期限分别按照第一审程序或第二审程序审理期限确定,审理期限从决定再审的次日起计算。
按第二审程序作出的判决、裁定一经宣告和送达即发生法律效力,是不准再行上诉的终局裁判。按审判监督程序决定再审的案件,人民法院应裁定中止原判决的执行。按一审程序裁判的再审案件在上诉期间内暂不生效,按第二审程序裁判的再审案件一经宣告和送达即发生法律效力。
以上是第二审程序和再审程序的主要区别,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关于二审的相关问题,可以参考以下文章:
- 二审
- 第二审程序与第一审程序的区别
- 二审上诉变更诉讼请求的处理及风险
案件审理过程中的提审犯人及后续程序问题。在侦查结束后,案件会移交给检察机关审查,期间涉及证据材料的提供、非法证据审查及补充侦查等环节。补充侦查应在一个月内完成,最多两次。若经过两次补充侦查仍证据不足,将作出不起诉决定。
军人离婚案件的管辖情况。根据不同情况,非军人对军人、非军人对文职干部、军人和军人之间的离婚诉讼以及军人对非军人提出的离婚诉讼的管辖均有详细规定。一般情况下,案件由原告住所地或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涉及军人的情况还需考虑其团级以上单位驻地法院管辖。
法官审理案件公正问题的解决途径,包括上诉、申请再审、申请抗诉等法律途径。同时,文章介绍了审判人员回避制度的规定,包括应当回避的情形和申请回避的途径。当事人若发现审判人员违反回避制度,可依法申请其回避。
再审是指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案件重新进行审理的程序,目的是纠正错误的判决或裁定。再审与重审有以下区别:再审是针对已经生效的案件,重审是针对尚未生效的案件;再审由最高人民法院、上级人民法院或本院院长提出,重审是由第二审人民法院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新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