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刑事诉讼法》第252条的规定,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有权向人民法院或人民检察院提出申诉。这一权利的行使并不能停止判决、裁定的执行。由于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与案件的结局存在直接的利害关系,为了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法律赋予了他们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提出申诉的权利。需要注意的是,审判监督程序中的申诉与上诉是不同的。
1、刑事申诉的立案
刑事申诉的立案是指司法机关接受申诉权人申诉的法定诉讼形式。根据《暂行规定》第6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在收到申诉后应进行登记,并认真审阅。对于属于本院管辖的申诉,原审人民法院应进行立卷。因此,当申诉权人提出申诉时,人民法院或人民检察院应以书面形式立案。
2、刑事申诉的审查
人民法院或人民检察院在接受申诉后,应进行全面审查,不受申诉人提出的申诉理由的限制。审查的内容应包括:
(1)案件事实:弄清案件事实是审查申诉的首要任务。在审查过程中,应调取原审案卷进行审查,对申诉人提出的申诉理由和提供的证据进行分析研究,并与案卷认定的事实进行对照,以确定原判决认定的事实是否清楚、明确,证据是否确实、充分。如果发现新的事实,还需查明是否有充分的证据作为依据。
(2)适用法律是否正确:这是审查申诉的法律方面的重要内容。适用法律是指应以判处当时有效的法律为依据,一般不能依据新法律翻过去的老案。只有为纠正过去错误的法律而制定的相应新法律,才能作为申诉审查和再审审理的依据。
3、审查结果的处理
原终审人民法院在对刑事申诉进行审查后,如果认为原判决、裁定是正确的,应说服、教育申诉人,使其接受判决并终止申诉。对于坚持无理申诉的人,可以通过书面通知驳回其申诉,并告知其不能再行申诉。如果在审查过程中发现原判决确实存在错误需要重新审判的,应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另行组成合议庭进行再审。
对于经过再审后改判为无罪或免予刑事处分的当事人,如果其原有工作单位仍存在,应由原审人民法院移交给该单位或其上级主管部门负责善后工作;如果其原有工作单位已经不存在,应移交给当地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负责处理。善后处理工作对于党和国家来说是树立法律威信、赢得民心、产生良好社会影响的重要工作,必须认真对待。
综上所述,根据手心律师网小编整理的内容可知,刑事申诉法律规定允许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刑事案件的判决、裁定提出申诉。如果您还有其他需要了解的法律知识,请上手心律师网的法律平台,我们的律师将为您提供专业的咨询解答。
公开庭审的视频直播合法性以及法律依据。根据相关法律文件,公开庭审可以通过网络直播等新媒体形式助推司法公开,保障公众知情权,并接受监督。其法律依据包括《民事诉讼法》、《宪法》等。公开审判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有利于增强司法公正和提高办案质量。
民事诉讼一审未开庭直接二审是否合法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直接进行二审是违反程序的。民事诉讼二审流程包括立案、开庭、当事人的履行义务和申请再审等环节。二审法院对上诉或抗诉案件进行全面审查,并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处理。
当事人陈述在认定案件事实中的矛盾认定标准。一方面,需慎重采用当事人的陈述,不能单独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需与其他证据相互补充。另一方面,不应夸大或弱化当事人的陈述效力,法官不应仅凭当事人陈述的前后矛盾等情况直接判断案件事实真伪。同时,法官在庭审中的
我国民事诉讼中一、二审案件的合议庭审理要求。对于一审案件,如案件事实清楚、简单、标的额不大,可采用简易程序审理。二审案件必须组成合议庭审理,但在特定情况下可以不开庭审理,如上诉请求不成立、原判决认定事实清楚但适用法律错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