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争议调解是指在劳动争议发生后,由调解委员会通过查明事实、分清是非、明确责任的方式,在遵循国家劳动法律、法规和企业规章以及劳动合同的基础上,通过民主协商的方式推动企业和劳动者相互谅解、互相让步,达成协议,从而解决纷争的一种活动。劳动争议调解是在企业内部进行的,虽然不是劳动争议处理的必要程序,但却是处理劳动争议的第一道防线,对于希望继续在原单位工作的职工来说,调解是首选步骤。劳动争议调解具有及时性、易于查明情况以及方便争议当事人参与的优点,是我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劳动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当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发生劳动争议时,当事人可以依法选择调解、仲裁、提起诉讼或协商解决。然而,调解机构(如企业调解委员会、工会或劳动行政部门)根据当事人协商结果制作的《调解协议书》并没有强制执行的法律效力。如果一方不履行调解协议,另一方不能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只有经国家授权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和人民法院在仲裁和诉讼过程中根据当事人协商结果制作的调解书才具有法律效力。如果一方不履行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和人民法院制作的调解书,另一方才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劳动争议调解期限是指在劳动争议调解过程中,调解委员会或其他调解机构规定的完成调解的时间限制。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劳动争议调解期限一般为15天至30天,具体期限根据不同的情况和地区可能有所不同。
劳动争议调解期限的设定旨在保证调解工作的高效进行,尽快解决劳动争议,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和用人单位的正常生产经营秩序。双方当事人在规定的期限内进行调解,有助于及时化解纷争,避免纠纷进一步升级。
如果劳动争议在规定的调解期限内无法解决,当事人可以选择其他解决劳动争议的方式,如仲裁或提起诉讼。
《企业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的规定》中的医疗期定义及病假天数的规定。根据工作年限,病假的医疗期最高可达24个月,对于特殊疾病可以适当延长。同时,文章还介绍了病假工资的计算原则,包括短期病假工资和连续病假工资的计算方法和系数。
公务员的休假期规定,包括病假、年休假及相关福利待遇。不同工作年限的公务员享受不同天数的年休假,假期需在同一年内使用,可集中或分段安排。公务员在病假期间的生活待遇也有明确规定,病休期间超过六个月的时间不计入连续工龄。不享受年休假待遇的情况包括考核不合格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建立健全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的若干意见》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建立健全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的若干意见》。该意见明确了民商事争议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规定了劳动争议调解协议可直接申请法院确认,无需经过仲裁程序。同时,《意见》还规范了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旨在发挥多元纠纷解决方式
劳动争议仲裁调解书和仲裁裁决书的法律效力,既有相同的方面又有不同之处。人民法院为执行调解书和裁决书而发出的协助执行通知书,有关单位和人员必须执行。仲裁裁决书并不是送达后立即生效,而是当事人自收到裁决书之日起15日内不起诉的,裁决书即发生法律效力。当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