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强制措施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为了保证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依法对刑事案件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自由进行限制或者剥夺的各种强制性方法。我国的刑事强制措施包括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拘留、逮捕五种。
刑事强制措施适用的条件是被告人犯罪嫌疑人有犯罪行为,或者是犯罪事实,就应当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对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方法尚不足以防止发生社会危险性的,而有逮捕必要的应当依法逮捕,这就是逮捕的条件。
1、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12个月。
2、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监视居住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6个月。
3、对犯罪嫌疑人传唤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12小时。
4、对犯罪嫌疑人拘传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12小时。
5、对被拘留的人讯问的期限根据刑诉第65条规定。
6、对被拘留的人的羁押期限为拘留后的24小时以内。
7、对被逮捕的人讯问的期限为逮捕后的24小时以内。
8、拘留后,将拘留原因和羁押的处所通知被拘留人的家属或所在单位的期限为拘留后的24小时以内(除有碍侦查和无法通知的情形以外)。
9、公安机关对被拘留的人认为需要逮捕的,提请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逮捕的期限为拘留后的3日以内,特殊情况下可延长至30日。
逮捕后,将逮捕的原因和羁押的处所通知逮捕人的家属或所在单位的期限为逮捕后的24小时以内(除有碍侦查或无法通知的情形以外)。
对于扣押的物品、文件、邮件、电报或冻结的存款、汇款,经查明确实与案件无关的解除扣押、冻结;退还原主或邮电机关的期限为查清后的三日以内。
以上是关于刑事强制措施的定义、种类和期限的相关法律知识。通过以上内容的详细介绍,相信大家对刑事强制措施有了初步的了解。如还有其他需要咨询的问题,欢迎咨询我们。
被刑事拘留羁押的人员在入所后需遵守的物品管理规定以及刑事拘留的程序。被拘留人员在入所时需按规定带入特定物品,如穿戴用品、卫生洗护用品等,并由看守所代为采购供应。同时,看守所应保证采购物品的安全,并适当控制带入监室的物品数量。刑事拘留程序包括公安机关和
警察在对他人采取强制措施时,如果出现错误并侵害他人利益,受害人有权申请国家赔偿的相关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受害人在警察采取拘留、逮捕等刑事强制措施时,若权益受到侵犯,可以申请赔偿。包括违反刑事诉讼法规定拘留、逮捕措施超期、经过再审改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的概念和特点。该程序包括准备阶段、审理阶段和宣判阶段,其特点包括不公开审理、寓教于审、迅速简约和全面调查等原则。针对未成年人的特殊身心状况,法律为其提供了特殊保护,如提供法律援助辩护、社会调查、决定强制措施等。在讯问和审判时,
我国《刑事诉讼法》中刑事拘留的地点以及适用范围的问题。刑事拘留地点为公安局拘留所。其适用范围包括预备犯罪、实行犯罪等七种情况,但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犯罪不适用刑事拘留。在公安司法实践中,存在对刑事拘留适用范围掌握过于随意化、扩大化或过于僵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