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法律文本中的关键要点?
时间:2024-10-25 浏览:32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一条第2款规定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条第2款的规定,对于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以下行为不服提起诉讼的情况,不属于人民法院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一)行政诉讼法第十二条规定的行为;(二)公安、国家安全等机关依照刑事诉讼法的明确授权实施的行为;(三)调解行为以及法律规定的仲裁行为;(四)不具有强制力的行政指导行为;(五)驳回当事人对行政行为提起申诉的重复处理行为;(六)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权利义务不产生实际影响的行为。
适用第1条第2款第5项规定时的注意事项
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条第2款第5项的规定时,需要注意以下问题:第一,这里的"重复处理行为"是指针对行政机关的第一次行政行为,而不是对当事人提出申诉的重复处理。第二,重复处理行为主要针对历史遗留问题,时间较长,行政机关的初次裁决已经具有法律效力,已超过行政诉讼时效,法院对已超过诉讼时效的行政行为无权审查。然而,行政机关有权对已超过起诉时限的行政行为再次审查,可以撤销旧的行政行为,作出新的行为,也可以作出决定维持原有行为。行政机关再次审查权不受时间限制的特性给行政诉讼时效带来挑战。当事人对已超过诉讼时效的行政行为提出申诉,行政机关再次审查时,如果撤销或变更了原具体行政行为,应视为作出新的行政行为,诉讼期限重新计算,对这种"重新处理行为"不服,当事人可以起诉,法院应予受理。相反,如果针对当事人的申诉,行政机关再次复查时,维持了原具体行政行为,驳回了当事人的申诉请求,则属于重复处理行为,诉讼期限不能重新计算,不允许当事人通过申诉的途径规避行政诉讼期限的限制。重复处理行为在行政管理领域普遍存在,但长期以来,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都未给予足够的重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的引入,解决了司法实务中与此相关的难题。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治安拘留的法律性质和依据
治安拘留的法律性质和依据。治安拘留是公安机关针对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等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采取的行政处罚措施,期限一般为1日至15日。其与刑事拘留和司法拘留存在明显的区别,包括法律性质、适用对象、目的和结果等方面。
-
关于制止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法律责任问题
制止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法律责任问题,对于不同情境下的行为进行了详细阐述。在制止违法侵害行为时,不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对于事先挑拨、斗殴等行为,应受到处罚。行为人准备实施但未达目的,或因意志以外原因未成功,可从轻处罚或不予处罚。对于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
-
从拘留所转到看守所什么意思
拘留所转到看守所的意思是公安机关已获得检察机关批准逮捕申请,可以将已被拘留的人送往看守所羁押,并及时通知其家属。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八十五条规定,公安机关在拘留人时必须出示拘留证,并在拘留后二十四小时内将被拘留人送往看守所羁押。除无法通
-
治安拘留保释条件是什么
治安拘留的保释条件包括:当事人对拘留处罚不服、依法申请了行政复议或提起了行政诉讼、已向行政机关提出了暂缓执行的申请,并且提供了保证人或交纳了保证金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109条规定,担保人应当保证被担保人不逃避行政拘留处罚的执行。
-
醉驾处罚
-
刑事自诉的法律程序与要点
-
被打伤脸部缝针能报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