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法 > 刑法法律法规 > 刑法司法解释 > 深入解析妨害公务罪及其法律责任

深入解析妨害公务罪及其法律责任

时间:2024-06-19 浏览:17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322756

妨害公务罪的构成要件及特点

一、妨害公务罪的构成要件

妨害公务罪的犯罪客体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活动。犯罪对象包括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对于在中国共产党和政治协商会议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是否构成犯罪对象存在争议。我们认为,这些人员应列为妨害公务罪的犯罪对象。

妨害公务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或履行职责的行为,或者严重影响国家安全机关、公安机关的国家安全工作。

妨害公务罪的主体为年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单位不能成为本罪的主体。

妨害公务罪的主观方面是故意,即行为人明知其侵害的对象是正在依法执行职务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或红十字会工作人员而阻止其履行职务。

二、妨害公务罪的特点

妨害公务罪的特点包括:

1. 针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行为。犯罪对象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行为人的行为必须是针对正在执行公务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对尚未开始执行公务或执行公务已经完毕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施以暴力,不再具有阻碍执行公务的性质。

2. 针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依法执行代表职务的行为。行为人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代表依法执行代表职务,构成犯罪。

3. 针对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依法履行职责的行为。行为人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依法履行职责,构成犯罪。

4. 针对国家安全机关、公安机关的国家安全工作的行为。行为人故意阻碍国家安全机关、公安机关依法执行国家安全工作任务,未使用暴力、威胁方法,造成严重后果,构成犯罪。

妨害公务罪的价值评价

妨害公务犯罪的界限是一个重要且复杂的问题。构成犯罪的衡量标准既要符合刑法规定的形式要件,也要符合社会危害性的评价。社会危害性是一个模糊的价值评价,其结果取决于行为的危害程度。尽管刑法没有规定本罪必须达到情节严重,但实践中也不能将一切阻碍公务执行的行为都视为犯罪。社会危害性在量的程度上不同,其价值评价也不同。因此,在界定罪与非罪、重罪与轻罪的临界点时,需要综合考虑社会危害性的评价。

妨害公务罪的认定问题

一、妨害公务罪与其他类似犯罪的界限

妨害公务罪的犯罪对象是国家机关依法执行的公务活动。由于刑法对于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作出了专门规定,妨害公务罪可能与其他类似的犯罪存在法条竞合的情况,如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扰乱法庭秩序罪、聚众阻碍解救被收买妇女、儿童罪等。对于这些类似罪行,应当根据特别法优于普通法的原则进行处理。

二、妨害公务罪的刑罚认定

妨害公务罪通常以暴力、威胁等手段实施,可能给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或红十字会工作人员造成人身伤害。因此,妨害公务罪很容易与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发生牵连。对于牵连犯,应当根据"择一重罪处断"的原则,如果造成的人身伤害仅为轻伤,则应按妨害公务罪定罪处罚;如果造成的伤害达到重伤或致使工作人员死亡,则应按故意伤害罪或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

三、妨害公务罪的证明标准

在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证明标准是"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对于妨害公务罪案件,通常有关行为人妨害公务执行的事实经过的证据比较充分,争议不大。然而,仍然有一部分案件被告人辩称无罪,主要是对于行为人是否具有妨害公务的故意和执行公务的行为是否合法存在争议。对于行为人是否具有妨害公务的故意,应当根据执行职务行为是否履行了相应的告知义务、工作人员是否明确表明了身份、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过程中有无侵权行为等证据加以证明。证明标准应当采用行政诉讼法的证明标准。

妨害公务犯罪的预防和对策

刑罚的目的是预防犯罪。妨害公务犯罪的诱发因素多样,内在因素源于国家对公民个人自由进行干预而产生的冲突,外在因素则往往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执法态度、方式、语言等。因此,单靠刑罚的威慑力对妨害公务犯罪的一般预防效果往往不佳。预防妨害公务犯罪需要采取标本兼治的办法,即加大对严重妨害公务的犯罪行为的处罚力度,同时依靠国家机关依法行政、工作人员文明执法以及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增强来实现。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重大责任事故罪的法律规定

    重大责任事故罪的法律规定,明确了其主体范围及犯罪行为特征。犯罪行为人违反安全管理规定导致重大伤亡事故或其他严重后果的行为将受到相应刑罚。在界定主体范围时,需注意不仅限于企业职工的范畴,还包括其他相关人员。同时,在适用法律时,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 服刑期间的生活费问题

    服刑期间的生活费问题,指出服刑人员无需缴纳生活费,并详细阐述了监狱为服刑人员制定的生活规范,包括起床、个人卫生、着装、卫生清洁、餐饮、集体行进等方面的规定。此外,文章还介绍了服刑人员的健康问题和与警官的沟通方式,以及劳动规范,如参加劳动、遵守劳动纪律

  • 作弊行为的法律后果

    国家考试中作弊行为的法律后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相关规定,组织作弊、情节轻微的作弊行为、情节严重的作弊行为都将受到法律制裁。同时,非法使用窃听、窃照专用器材等行为也会被处罚。帮助他人作弊和出售考试试题答案等行为同样要承担法律责任。作弊行为会破

  • 非法采矿罪的司法解释

    非法采矿罪的司法解释,详细阐述了违法行为的界定、定罪处罚、破坏性采矿罪的界定及其定罪处罚等内容。同时,对于鉴定和认定破坏性的开采方法以及造成矿产资源破坏的数额进行了规定。对于多次违法行为的处理、单位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和地区标准的确定也进行了明确的说明

  • 公司是否能起诉职务侵占行为
  • 信用卡诈骗罪立案标准的解析
  • 两高出台司法解释规制云盘涉黄行为,12月1日起施行
刑法法律法规知识导航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