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纠纷常见的形式包括医疗纠纷、医疗事故和医疗过错。一般情况下,只要构成医疗事故就肯定存在过错,而过错很可能引发纠纷。这三种形式之间存在着广泛的关联,纠纷的范围最大,可以包括过错,过错的范围又可以涵盖全部的事故。医患纠纷仅是患者认为可能存在过错的可能,但是是否存在医疗事故、差错,是否确有医疗过错,则需要通过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和人民法院的确定。
医疗纠纷的不同形式对处理方法产生重要影响。从诉讼法学的角度来看,医疗过错鉴定属于民事诉讼程序;医疗事故鉴定属于医疗行政处理程序;而医疗事故罪的鉴定则属于刑事诉讼处理程序。此外,医患纠纷的形式对患者的索赔也会产生重要影响。
张静医学法律专家对于患者保护自己权益的手段提出了详细的建议:
协商调解是指医患双方在有关中间机构的主持下商议可能已经发生的损害事实,并根据损害事实和相关规定达成一致,协商赔偿金额和其他事宜。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是在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的主持下,由相关专家对医疗损害的事实进行鉴定,明确责任,并对赔偿等作出结论。
诉讼是指患者根据发生的医疗损害情况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请求,主张由医疗单位承担相应责任。
这三种方法各有利弊。调解协商简便易行,但赔偿金额往往偏低。患者在签订协议之前最好咨询专业人士。医疗事故技术鉴定虽然专业性较强,但若鉴定认为不是医疗事故,医院将以此作为不利证据。因此,在申请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时需慎重考虑。涉及医疗纠纷的诉讼过程复杂且专业性极强,患者最好聘请懂医又懂法的律师出庭,以最大限度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此外,患者应该意识到涉医诉讼的周期通常较长,需要做好持久战的准备。
医疗纠纷协商解决的相关注意事项。文章介绍了协商的前提条件和合法协商的条件,包括医患双方需有协商意愿和达成一致意见等。同时,文章还指出了无效的协商协议的情况以及双方认定为医疗事故的协商条款。最后,文章介绍了保证协商协议合法有效的途径,如公证和律师见证等
医疗过错责任纠纷的法律处理方式。医疗过错分为故意和过失两种形式,在医疗领域以医疗事故居多。处理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协商解决,要求医院调查处理并达成共识;二是技术鉴定,向当地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申请鉴定;三是重新鉴定、行政复议和诉讼,保障患者合法权益
医疗纠纷调解的公开性问题。根据法律规定,医疗纠纷调解不得公开进行,保护医患双方隐私的保密义务。调解程序包括专家咨询和医疗损害鉴定等。若无法达成一致,当事人可通过诉讼途径解决。赔偿金额根据法律规定确定。同时,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民事诉讼证据规定对举证责任
医疗纠纷处理协议中的各个方面,包括患者基本情况、医疗事故等级、医疗事故原因以及赔偿数额等。协议排除了对责任人的追究,但和解解决医疗纠纷存在局限性和风险。文章强调应鼓励当事人采用正式的和解协议,并通过公证或担保等形式增强其法律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