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件工资制是一种按照劳动者生产的合格品数量和企业规定的计件单价来计算报酬的工资形式,是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一种主要形式。
根据《劳动法》第三十七条规定,实行计件工作制的劳动者要求支付加班工资,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1. 完成计件定额任务。
2. 在制度工作时间外完成的工作量按照计件单价的150%支付加班工资。
3. 休息日和法定节假日加班工作的加班工资支付标准分别为200%和300%的计件单价。
1. 对于实行计件工资制的企业,应当按照计件工时制度合理确定劳动定额和计件报酬标准。在完成计件定额任务后,由用人单位安排延长工作时间的,需要支付加班工资。
2. 加班工资的支付标准如下:
(一) 用人单位依法安排劳动者在日法定标准工作时间以外延长工作时间的,按照不低于劳动合同规定的劳动者本人小时工资标准的150%支付劳动者工资。
(二) 用人单位依法安排劳动者在休息日工作,而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按照不低于劳动合同规定的劳动者本人日或小时工资标准的200%支付劳动者工资。
(三) 用人单位依法安排劳动者在法定休假节日工作的,按照不低于劳动合同规定的劳动者本人日或小时工资标准的300%支付劳动者工资。
根据劳动法第四十四条的规定,支付加班费的具体标准如下:
1. 在标准工作日内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150%的工资报酬。
2. 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200%的工资报酬。
3. 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300%的工资报酬。
以上三种情形都属于占用劳动者的休息时间,应当严格加以限制。用人单位在安排劳动者加班时,应当严格按照劳动法及相关规定支付加班费。
如果用人单位变相强迫劳动者加班,应当视为违反劳动法的规定延长劳动者的工作时间。劳动者可以依据劳动法和相关规定,要求用人单位补发加班工资。
总之,根据劳动法的规定,实行计件工资制的劳动者在完成计件定额任务后加班工作,用人单位应当根据相关规定支付加班费。如果对以上内容还有疑问,可以咨询专业律师获取进一步的帮助。
工资总额、职工薪酬、工资、薪金总额和工资、薪金所得五个概念的区别。这些概念在概念范畴、法规依据、使用范围以及适用主体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工资总额指单位支付给全部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职工薪酬则包括企业为获得职工提供的各种形式的报酬或补偿。工资、薪金总额和
劳动者完成计件定额任务后,如果被用人单位安排延长工作时间,应按照《劳动法》和《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的原则支付加班费。根据规定,按照法定工作时间计件单价的150%、200%、300%分别支付加班费。计算方法一是根据工资标准和加班时间计算,计算方法二是根据
张某所在的公司实行计件工资制,但从未支付过职工加班工资。张某等职工多次要求公司支付加班工资,但公司认为计件工资制下多劳多得,无需支付加班工资。张某等人向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投诉。根据劳动法规定,每天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0小
工资发放方式按照合同约定,不需要额外计算。加班时需要加上加班费。工资可根据劳动成果计算,如果是计件工资。《劳动法》规定,工资分配应遵循按劳分配原则,实行同工同酬。工资水平逐步提高,国家对工资总量实行宏观调控。最低工资保障制度由国家规定,用人单位支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