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护制度是指对未成年子女进行监督和保护的制度,旨在保护被监护人的合法民事权益。监护制度的目的是确保被监护人的合法民事权益得到保护。监护制度可以分为法定监护、委托监护和指定监护。
指定监护是指在担任监护人的资格存在争议时,由监护权力机关指定的监护人。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指定监护实际上是法定监护的延伸,仍然属于法定监护的范畴。指定监护只在法定监护人存在争议的情况下产生。争议指的是未成年人的父母以外的监护人之间争夺担任监护人的权利,或者是成年精神病人监护范围内的任何人之间的争议。指定监护的原则是对被监护人有利,必须充分考虑被指定监护人的监护能力。根据《意见》第十一条的规定,监护人的监护能力应该根据监护人的身体健康状况、经济条件以及与被监护人的生活联系等因素来确定。这一原则也适用于人民法院在指定监护人时的审理案件过程。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三十一条和第三十五条的规定,指定监护人和监护人履行监护职责时,有关部门应该尊重被监护人的真实意愿。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二十九条和第三十三条的规定,被监护人的父母可以通过遗嘱指定监护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可以与其近亲属、其他愿意担任监护人的个人或组织事先协商,并以书面形式确定自己的监护人。协商确定的监护人在该成年人丧失或部分丧失民事行为能力时,负责履行监护职责。通过意定监护制度,监护事宜可以提前安排,避免日后发生纠纷的风险。
以上是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对监护制度的规定的相关内容。根据以上内容,我们可以了解监护制度的定义和目的,以及当同一顺序的监护人发生冲突时的指定监护。如果您还有疑问,欢迎咨询专业律师。
胎儿亲子鉴定的法律程序。胎儿亲子鉴定程序包括预约、验明身份、采样、鉴定和报告反馈等步骤。孕妇可根据孕期选择抽取绒毛或羊水进行鉴定,必须在三甲妇产科医院进行手术。亲子鉴定涉及夫妻、子女的人身和财产关系,应从保护妇女和儿童的合法权益出发审慎处理。具备亲子
我国民法总则关于诉讼时效中断的规定。中断情形包括权利人提起诉讼、要求履行义务等。中断和中止的区别在于发生时间、法定事由和法律后果等方面。中断可发生在任何阶段,法定事由是当事人主观意志可决定的事实;而中止只能在最后6个月发生,事由是当事人无法左右的事实
《民法总则》对于捐助法人的相关规定。根据该法,具备法人条件的组织如基金会和社会服务机构等可以通过依法登记取得捐助法人资格。捐助法人需设立章程、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由于捐助法人无成员,捐助人被赋予监督权力以完善监督制度。捐助人有权查询捐助财产
民事合同纠纷的诉讼时效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的规定,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通常为三年,但也可能受到其他法律规定的限制。诉讼时效的计算是从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算,且超过二十年则不予保护。特殊情况可申请延长诉讼时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