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外仲裁的管辖权是基于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协议,而非强制性的。只有当事人之间存在将争议提交仲裁的协议时,仲裁机构才有权审理争议。此外,当事人之间的仲裁协议还可以排除法院的管辖权。
仲裁机构通常是民间性组织,仲裁员不是由国家任命的,而是由常设机构列出的仲裁人员名单中由双方当事人指定。因此,仲裁相比诉讼更具灵活性和自由性。然而,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法官由国家任命或选举产生,当事人没有选择法官的自由。
各国的仲裁裁决通常采用一审终审制,仲裁庭的裁决是终局裁决,双方当事人不可向法院起诉或向其他机关请求变更(少数国家允许上诉,如《美国仲裁法案》)。相比之下,法院诉讼通常需要经过二审以上才能终审,这可能导致争议长时间得不到解决。
一国的仲裁裁决或法院判决在本国国内执行没有太大区别,它们都具有强制力。如果一方当事人不执行已生效的仲裁裁决或法院判决,另一方当事人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然而,如果一国的仲裁裁决或法院判决需要在另一国得到承认并执行,就必须有国家之间的条约或互惠关系作为前提。
目前,承认与执行外国仲裁裁决的最重要国际公约是《联合国承认与执行外国仲裁裁决公约》。该公约于1959年6月7日生效,已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我国于1986年12月加入该公约,从1987年4月22日起对我国生效。而承认与执行外国法院判决的多边公约较少,并且适用范围较窄。例如,《关于抚养义务判决的承认与执行公约》只涉及儿童抚养费判决的承认与执行问题。此外,这些公约还规定了可以拒绝承认与执行外国法院判决的条件。与此相反,有关承认与执行外国法院判决的双边公约较多。
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在涉外民事关系方面的规定。文章明确了涉外经济贸易、运输和海事纠纷仲裁的适用规则,包括涉外仲裁委员会的设立、聘任外籍仲裁员、证据保全程序、仲裁庭的笔录和证据要点、撤销与不予执行仲裁裁决的情形,以及涉外仲裁裁决在外国的承认和执行等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生效后实施的仲裁裁决撤销程序及其法律背景。该程序的设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当事人权益并借鉴了国际先进做法,但同时也出现了监督程序缺陷及过度强调法院监督等问题。立法者在制定仲裁法时忽视了国情差异及法院自身监督的重要性。文章还提出
关于涉外仲裁裁决的申请条件。首先,当事人申请仲裁裁决需满足双边条约或国际公约的相互承认和执行的条件。其次,仲裁程序必须是正当的且符合规定的仲裁法或选定规则。此外,具有法律效力的仲裁裁决还需满足已经生效和具有执行内容的要求。最后,提交申请书及相关文件是
仲裁和诉讼在立案前提、审裁期限、开庭审理方式、审理者产生方式以及终审终裁程序等方面存在六大区别。首先,在立案前提方面,仲裁需要在签订合同之前订立仲裁条款或在合同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