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效是指一定的事实状态经过一定时间后赋予法律上的效力。时效的成立有三个要素:事实状态的存在、持续的时间以及引起法律后果。事实状态是指占有财产或不行使权利等客观情况,而持续的时间是指这种状态经过一定时间无间断地存在。当事人在一定时间内未行使权利或请求保护,将会导致法律上的变化,即取得或丧失权利,或其权利不受法律保护。
国家赔偿时效是指国家赔偿的请求权人,在其权利受到国家公务行为侵害时请求保护的期限。这是法律规定的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赔偿请求权的保护期。确定国家赔偿时效的期间和起算方法对于保护赔偿权利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国家赔偿时效分为三种:请求时效、诉讼时效和申请时效。请求时效是指向赔偿义务机关请求赔偿的时效,诉讼时效是指向人民法院提出行政赔偿诉讼的时效,申请时效是指申请人民法院赔偿委员会作出刑事赔偿决定的时效。
根据法律规定,请求人向赔偿义务机关请求赔偿的时效为两年。这个时效是指行使国家赔偿请求权的时效,而不是诉讼时效。对于单独提起的赔偿请求,请求人必须在两年内行使请求权,否则将丧失请求赔偿的权利。
在请求赔偿后的2年内,请求人还需要适用有关请求复议、提起诉讼和申请赔偿决定的时效。这些时效规定的具体期限根据不同的赔偿程序而有所不同。例如,对于单独提起的行政赔偿请求,先行处理程序的期限为2个月,处理不成后提起诉讼的期限为3个月。而对于刑事赔偿和非刑事司法赔偿,先行处理和复议程序的期限分别为2个月,申请赔偿决定的期限为30天。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时效并不包括在2年赔偿请求权时效内。2年赔偿请求权时效仅指请求人提出赔偿请求的时效,而在处理程序开始后,请求人必须遵守相应的处理和复议程序的法定期限,不再考虑2年时效。
刑事赔偿范围的界定,包括赔偿的行为范围和赔偿的损害范围。赔偿行为范围指国家对于刑事司法侵权行为造成的损害承担赔偿责任的行为范围,而赔偿损害范围涉及人身损害、财产损害、直接损害、间接损害、物质损害与精神损害等方面。西方国家和我国对于刑事赔偿范围的理解存
我国法律体系中行使法律权力的机关及其职能。主要包括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和执行刑事判决的监狱管理机关,它们分别负责行使检察权、审判权和监狱管理职权。人民检察院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护公民权益,监督公安机关依法办案;人民法院审理各类案件,保障司法独立和公正
刑事赔偿范围包括对人身权和财产权的侵犯情形。对于错误拘留、错误逮捕、再改判无罪并已执行刑罚的人,以及因刑讯逼供或暴力行为导致身体伤害或死亡的人,受害人有权获得赔偿。对于违法采取查封、扣押、冻结、追缴等措施,以及再改判无罪并已执行罚金或没收财产的情况下
根据青海省的赔偿标准,人身损害赔偿金的计算依据是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居民人均收入、伤残系数和赔偿年限。被扶养人生活费的计算依据是受诉法院所在地人均年消费性支出和抚养年限。护理费的计算依据是医疗当地护工同等级别护理劳务报酬标准和护理天数。根据中华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