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效是指一定的事实状态经过一定时间后赋予法律上的效力。时效的成立有三个要素:事实状态的存在、持续的时间以及引起法律后果。事实状态是指占有财产或不行使权利等客观情况,而持续的时间是指这种状态经过一定时间无间断地存在。当事人在一定时间内未行使权利或请求保护,将会导致法律上的变化,即取得或丧失权利,或其权利不受法律保护。
国家赔偿时效是指国家赔偿的请求权人,在其权利受到国家公务行为侵害时请求保护的期限。这是法律规定的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赔偿请求权的保护期。确定国家赔偿时效的期间和起算方法对于保护赔偿权利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国家赔偿时效分为三种:请求时效、诉讼时效和申请时效。请求时效是指向赔偿义务机关请求赔偿的时效,诉讼时效是指向人民法院提出行政赔偿诉讼的时效,申请时效是指申请人民法院赔偿委员会作出刑事赔偿决定的时效。
根据法律规定,请求人向赔偿义务机关请求赔偿的时效为两年。这个时效是指行使国家赔偿请求权的时效,而不是诉讼时效。对于单独提起的赔偿请求,请求人必须在两年内行使请求权,否则将丧失请求赔偿的权利。
在请求赔偿后的2年内,请求人还需要适用有关请求复议、提起诉讼和申请赔偿决定的时效。这些时效规定的具体期限根据不同的赔偿程序而有所不同。例如,对于单独提起的行政赔偿请求,先行处理程序的期限为2个月,处理不成后提起诉讼的期限为3个月。而对于刑事赔偿和非刑事司法赔偿,先行处理和复议程序的期限分别为2个月,申请赔偿决定的期限为30天。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时效并不包括在2年赔偿请求权时效内。2年赔偿请求权时效仅指请求人提出赔偿请求的时效,而在处理程序开始后,请求人必须遵守相应的处理和复议程序的法定期限,不再考虑2年时效。
我国行政赔偿的诉讼程序及相关行政复议前置的类型。对于不属于行政复议前置情形的,可以直接提起行政诉讼。行政复议前置的类型包括自然资源所有权确认案件、治安管理处罚案件、纳税争议案件、工伤保险案件和价格违法的处罚等。对审计机关的审计决定不服的,需先向上一级
行政诉讼中的证据提交规定、举证责任及庭审程序。被告可在第一审程序中经法院准许补充证据,但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证人收集证据。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起诉时需提供符合起诉条件的证据材料。行政赔偿诉讼中,原告需提供证据来证明损害事实。庭审是行政诉讼第一审程序中最基
法律服务收费标准,包括代理民事诉讼案件、行政诉讼案件、国家赔偿案件、刑事诉讼案件的收费标准,以及代理各类诉讼案件的申诉和办理二审、发回重审案件的收费标准。涉及财产关系的案件根据诉讼标的额实行差额定率累进制收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中有关行使职权侵犯人身权和财产权的赔偿规定。当侦查、检察、审判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时,若存在侵犯人身权或财产权的情形,受害人有权获得赔偿。具体情形包括违反拘留措施、采取逮捕措施后决定撤销案件或改判无罪、使用不当手段导致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