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刑事案件申诉流程是怎样的
1、刑事申诉的立案
刑事申诉的立案,是指司法机关接受申诉权人申诉的法定诉讼形式。《暂行规定》的第6条规定:“人民法院收到申诉后,均应登记,认真审阅。原审人民法院审查、处理刑事申诉,均应立卷。”这就说明,申诉权人提出申诉时,人民法院或人民检察院对属于本院管辖的,都应采取文书形式立案。至于申诉立案得具备什么条件的问题,不应过于苛求。只要初步确认申诉人具备申诉主体资格,在法定期限内,具状提出一定理由。管辖法院或人民检察院即应予以立案审查。
2、刑事申诉的审查
人民法院或人民检察院接受申诉后应进行全面审查,不应受申诉人提出的申诉理由的限制。审查的内容应包括:
(l)案件事实。弄清案件事实是审查申诉的首要任务。审查时,应调出原审案卷进行审查,对申诉人提出的申诉理由、提供的证据进行分析研究,并与案卷认定的事实相对照,以确定原判决认定的事实是否清楚、明确,证据是否确实、充分。如果发现了新事实,则要查明是否有充分的证据为根据。
(2)适用法律是否正确。这是审查申诉的法律方面的重要内容。所谓适用法律,是指应以判处当时有效的法律为依据。一般不能依据新法律翻过去的老案。只有为纠正过去错误的法律而制定的相应的新法律,才能作为申诉审查和再审审理的依据。
3、审查结果的处理
原终审人民法院对刑事申诉进行审查后,认为原判决、裁定正确的,则说服、教育申诉人,使其服判息诉;对坚持无理申诉的,可以用书面通知驳回。并告之申诉人不能再行申诉。审查后,如果发现原判确有错误需要重新审判的,应按审判监督程序另行组成合议庭进行再审。
经再审后的案件。对再审改判无罪或免予刑事处分的当事人的善后工作,原来有工作的,由原审人民法院移交原单位或其上级主管部门负责落实;原来没有工作的,移交当地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负责处理。善后处理工作,是党和国家取信于民,树立法律威信,产生良好社会影响的一项重要工作,必须认真做好。
二、刑事案件申诉应该提交哪些材料
对刑事案件申诉,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1、申诉状,应当载明当事人的基本情况、申诉的请求、申诉的事实与理由;
2、原生效刑事判决书、裁定书,经过人民法院复查或再审的,应当附有驳回通知书、再审判决书或裁定书;
3、以有新的证据证明原裁判认定的事实确有错误为由申诉的,应当同时附有证据目录、证人名单和主要证据复印件或者照片。
关于变更诉讼请求时间的相关法律规定。根据《民诉法意见》和《民诉证据规定》,原告增加或变更诉讼请求需在法庭辩论结束前和举证期限届满前提出,但实践中存在争议和宽松处理的情况。对于变更诉讼标的和诉讼标的额的不同情况,需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
交通事故赔偿诉讼的法定程序。该程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进行,包括起诉条件、起诉状的递交以及调解程序等步骤。起诉需符合相关条件,起诉状可书面递交或口头起诉并由法院记录。适合调解的纠纷可先行调解,除非当事人拒绝。
第二审程序的概念和步骤,包括上诉的方式、审理的方式以及审理结果等。第二审程序是对第一审人民法院未生效的判决或裁定进行审理的法律程序,必须遵循一定步骤和方式。上诉可以通过书面或口头方式提出,审理则包括开庭审理和不开庭审理两种方式。二审法院对上诉案件的审
行政诉讼案件的审理期限和庭审程序。普通程序的案件审理期限通常为立案后六个月内,而简易程序则为四十五天内。庭审程序包括开庭准备、开庭审理、法庭调查、法庭辩论和合议庭评议等环节。其中,法庭调查和法庭辩论是核心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