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专业术语对假冒注册商标罪的认定
一、对非法经营数额的认定
根据《刑法》第213条的规定,非法经营数额的计算对于情节严重程度的认定起着重要作用。非法经营数额包括行为人通过假冒注册商标获得的营业金额,其中销售金额是指销售商品的营业所得,库存金额是指未销售商品的库存价值。根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和商标局的规定,商品全部销售的,销售金额即为非法经营数额;商品尚未销售的,购入的总贷款为非法经营数额;部分销售的,已售出部分的销售款总数加上尚未售出部分的购入货款之和为非法经营数额。《知识产权犯罪解释》将非法经营数额定义为行为人通过侵犯他人知识产权获得的总价值,包括制造、存储、运输、售卖侵权产品所涉及的价值。销售的侵权产品按实际销售价格计算,制造、储存、运输和未销售的侵权产品的价值按行为人标价或者已查清侵权产品的实际销售价格的平均数计算。对于未标价或者未查清销售价格的侵权产品,应按市场中间价格计算。因此,根据《知识产权犯罪解释》的规定进行非法经营数额的具体计算更有利于商标管理。
二、对违法所得数额的认定
违法所得数额的定义和计算在不同的法律文件中存在差异。根据1993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关于惩治假冒注册商标罪的补充规定》,违法所得数额较大被规定为销售假冒注册商标商品罪成立的条件之一。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关于假冒注册商标犯罪立案标准的规定》将违法所得数额解释为销售收入,实际上就是销售金额。最高法院将其解释为获利数额。由于两高对违法所得数额的解释不一致,导致司法实践中出现混乱。因此,对违法所得数额的明确认定对于统一指导司法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认为应将违法所得数额认定为在除去成本后行为人所得到的利润,避免与销售金额相混淆,并避免将违法所得数额与非法经营数额等同。
三、关于侵害驰名商标的认定
根据我国修订的《驰名商标认定和保护规定》,驰名商标被定义为在中国为相关公众广为知晓并具有较高声誉的商标。假冒在国际上享有声誉的注册商标不仅会误导消费者,损害注册商标专用权人的利益,还会损害我国在国际上的形象。我国在立法上高度重视对驰名商标的保护,并不断加快对驰名商标的立法进程。根据《追诉标准》的规定,行为人实施了假冒驰名商标的行为,不论其获得多少非法经营数额,一律按照情节严重定罪处罚。需要注意的是,作为本罪犯罪对象的驰名商标必须是在我国注册的驰名商标。此外,学界对于驰名商标淡化行为是否应当入罪存在争议。一种观点认为,在非同类的商品上擅自使用驰名商标的行为社会危害性不小,因此只要淡化行为情节严重,可以构成假冒注册商标罪。
四、对受行政处罚情况的认定
《追诉标准》对受过二次行政处罚的时间限制并未作出详细规定,即在一年或者两年内还是不受时间限制,需要探讨的是在追诉前的任何时间,只要因假冒注册商标受过行政处罚两次以上即可。对于轻微违法活动,经过时间的推移,当事人思想和行为可能已经发生了变化,追溯时效有利于社会稳定。根据其他犯罪中受过二次以上行政处罚之后再次实施该行为被追究刑事责任的规定来看,大多数学者认为两年内的限制是相对合理的。因此,可以考虑对于因假冒他人注册商标已经受到两次以上行政处罚,又再次假冒他人注册商标的行为人定罪时给予两年的时间限制。此外,《追诉标准》中对曾经受过行政处罚的违法数额是否一并计算也未作出明确规定。本文认为不应当一并计算,因为行为人此前因同样行为受到过两次行政处罚,如果再次对其进行处罚,就是进行重复评价。
五、对社会影响的理解
根据《追诉标准》,是否造成社会影响也是评价情节严重的标准之一。社会影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是其认定并非凭空想象,而是需要结合事件造成的群众反响、社会舆论以及对社会秩序造成的混乱程度等综合因素进行考察。根据假冒注册商标罪所侵犯的客体是注册商标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和国家商标管理制度,评价一个行为是否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时,可以考虑其是否严重扰乱了国家商标管理制度,以及是否严重侵害了他人注册商标。例如,是否给他人的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造成了恶劣的影响,给他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在社会上产生了不良影响,引起社会舆论强烈反应,消费者合法权益受到巨大损害。为避免对社会影响的规定不明确,需要避免其成为真空条款。手心律师网小编提醒:根据刑法第213条和220条的规定,犯假冒注册商标罪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3年以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单位犯本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上述规定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