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白领丽丽刚结婚不久,为了照顾家庭,她决定应聘一家物流公司的仓库主管一职。丽丽和公司商定试用期为一个月。然而,不到半个月,公司通知丽丽她不适合现在的工作岗位,并给予她两周时间,等她有了新的工作意向后解除劳动关系。然而,在两周之前,丽丽发现自己怀孕了。她告诉公司经理,根据法律规定,孕期职工不可以被辞退。公司经理表示,辞退丽丽不是因为她怀孕,而是因为她不适合现在的工作岗位。丽丽不服,向劳动仲裁机构提出仲裁申请。仲裁机构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规定,认定丽丽与公司的劳动合同关系解除。丽丽不服仲裁结果,向法院提起诉讼,并获得支持。
律师说法: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孕期、产期、哺乳期的妇女不得被解除劳动合同。然而,根据该法第三十九条规定,劳动者在试用期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因此,如果用人单位有充分的证据证明员工在试用期内不符合录用条件,即使是怀孕的女职工,用人单位也可以依法解除劳动合同,无需支付经济补偿金。
王静在一家医药公司担任医药代表工作,并与公司签订了两年的劳动合同,约定于2013年11月30日解除合同。然而,王静在2013年8月中旬收到另一家医药公司的offer,薪水比原来高很多。她与原公司协商提前解除合同,解约时间为2013年10月。然而,在与新公司签订劳动合同之前,王静发现自己怀孕了,预计怀孕时间在2013年10月之前。由于怀孕,王静无法去新公司工作,她要求恢复与原公司的劳动关系,原公司拒绝后,王静提起劳动仲裁并诉至法院,要求确认双方解除合同的协议无效,恢复与原公司的劳动关系。
法院认为,根据双方签订的《解除劳动合同协议书》,王静同意于2013年10月31日与公司解除劳动关系,并在协议书上签字。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六条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王静以自己在签订协议书时不知道自己怀孕为由,要求确认协议书无效,恢复与公司的劳动关系,但法院认为没有法律依据,不予支持。
法官说法:离职员工能否以怀孕为由要求恢复与用人单位已解除的劳动关系,关键在于双方在解除劳动关系时员工是否告知用人单位自己怀孕。如果员工在解除劳动关系时告知单位自己的情况,单位仍然坚持解除劳动合同,那么用人单位就是违法的。在这种情况下,员工提出恢复劳动关系的请求可以得到仲裁机构和法院的支持。然而,如果员工在解除劳动关系之后才发现自己怀孕,那么提出恢复劳动关系的请求就为时已晚。
根据我国《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及《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等法律法规,对处于孕期、产期、哺乳期的妇女作出了特殊的保护,以保障其合法权益。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孕期、产期、哺乳期的妇女即使出现了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的情形,也不能与其解除劳动合同。此外,用人单位在经济性裁员的情况下,也不能与处于孕期、产期、哺乳期的妇女解除劳动合同。
然而,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规定,用人单位在以下六种情形下可以单方解除劳动合同,无需支付经济补偿金或赔偿金:
因此,用人单位在上述六种情形下有权解除劳动合同,即使是孕期、产期、哺乳期的妇女,也不违反法律规定。
经济性裁员的程序要件,包括用人单位需提前说明裁员情况、提出裁减人员方案并征求意见、报告劳动行政部门、公布方案并支付补偿金等步骤。同时,劳动合同法对裁员程序进行严格限制,规定了不得裁减特定员工的范围,体现了对劳动者的倾斜保护。
中国关于退休离职补偿金的相关法律规定。其中详细描述了劳动者在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后,用人单位需支付经济补偿的多种情形和标准计算方法。此外,文章还介绍了工伤职工在遭遇工伤时的相关待遇和费用支付方式。涉及的内容包括工伤治疗、经济补偿和赔偿金等,旨在为公众普
辞职后工资结算的问题。根据劳动法的规定,大部分企业不会在员工离职当天结算工资,而是等到下个月统一发放。劳动者需按要求提交辞职申请并完成工作交接后,方可离职。若用人单位拒绝支付工资,劳动者可通过劳动监察投诉或申请劳动仲裁等途径要求支付工资。同时,劳动者
工人退休年龄的法律规定。针对不同群体,如党政机关、群众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的干部和全民所有制企事业单位的工人等,详细阐述了他们的退休年龄和相关条件。此外,还包括特殊工种和破产国有企业职工等特定群体的退休政策。最后,提及了相关的法律规定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