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贸易政策方面,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对外贸易企业进行出口补贴,这导致许多外贸企业为了完成出口指标,将出口产品定价过低,因此经常受到倾销指控。
替代国的选择直接决定了替代价格,即可比价格的高低。选择不同的替代国可能会得出不同的倾销结论。由于替代国的选择没有统一的标准,实际上已经成为保护主义反倾销的工具。例如,1982年美国对中国蘑菇发起的反倾销案就是一个例子。
如前所述,为了使国内价格具有可比性,必须确定同类产品的范围。尽管WTO《反倾销协议》对同类产品的选择有详细规定,但现实中进口国在确定同类产品时仍存在很大的主观随意性。
WTO《反倾销协议》为了保证推算价格的公正性规定了成本核算和费用分摊的方法,但仍无法有效避免进口国在确定推算价格时的随意性。
我国企业有着“薄利多销”的传统,甚至为了获得出口补贴和出口退税,宁愿无利也要销售,或者与同行业进行恶性竞争,以低价吸引客户,这破坏了公平竞争和公平贸易的原则。
在计算出口价格和产品正常价值时,经常涉及货币兑换的问题,不同时期的汇率变动也会直接影响出口价格的确定,从而影响倾销的确定。
临时反倾销措施的定义、形式以及相关规定。临时反倾销措施是在初步认定产品存在倾销并对国内产业造成损害后采取的临时性措施,主要形式包括征收临时反倾销税、要求提供现金保证金等。其遵循WTO《反倾销协议》的规定,必须在调查开始之日起60天后采取,期限一般不超
中国对外反倾销立法的概况。中国的反倾销立法始于199年的对外贸易法,后来为了与国际惯例接轨并适应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颁布了反倾销条例。立法动机主要是维护对外贸易秩序和公平竞争,保护国内产业。改革开放以来,外国对华反倾销频发,中国因缺乏反倾销法规而无力
沙丁鱼产品命名争端,涉及欧共体规章是否违反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主要是关于沙丁鱼类新产品描述和命名的争议。申诉方认为欧共体规定只有北大西洋东部的沙丁鱼能以“沙丁鱼”命名销售,违反了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相关规定。而欧共体及专家组则认为该规章是技术规章,并规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确定倾销造成损害时应当审查的内容,包括倾销进口产品的数量、价格、出口国等。同时,也探讨了商品倾销的目的,如打击竞争对手、建立新市场、阻碍发展中国家的民族经济等。在审查倾销损害时,应依据肯定性证据,不得将非倾销因素归因于倾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