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倾销是指针对外国商品在本国市场上的倾销行为所采取的抵制措施。一般来说,除了征收一般进口税外,对倾销的外国商品还会增收附加税,以阻止其以低价销售。这种附加税被称为“反倾销税”。
实施反倾销措施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必须确实存在外国商品在本国市场上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进行倾销的情况。
必须存在外国商品的倾销行为对国内产业造成了实质性的损害。
必须能够证明倾销行为导致了国内产业的损害,而非其他因素引起的。
中国应该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以应对金融危机和贸易保护主义的挑战。具体包括调整需求结构,扩大内需; 调整三大产业结构,加强第一产业,改造第二产业,发展第三产业; 调整产业内部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培育新兴产业; 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缩小收入差距; 调整城乡结构,加强农村建设和城市化水平; 调整区域经济结构,促进中西部地区发展,并发挥沿海地区的带动作用。
中国应努力改变出口产品结构,从劳动密集型和低附加值产品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变。企业应进行技术升级,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从“以廉取胜”转变为“以质取胜”。此外,中国还应努力开拓新的出口市场,减少对欧美市场的依赖,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
中国出口企业应加强对国际市场的调研,了解进口国市场的情况,及时调整出口产品的数量和价格。企业应转变竞争方式,通过非价格竞争手段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同时,企业应积极参与反倾销应诉,通过与对方政府的交涉解决反倾销问题。
政府应争取国际经济秩序的话语权,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建立健全应对反倾销的保障体系。企业应积极应诉,参与反倾销案件的应诉工作,以获取更有利的裁定结果。
反倾销调查申请书的内容以及掠夺性定价的法律特征。申请书需包含申请人信息、对进口产品的详细说明、国内同类产品的影响等。掠夺性定价是卖方以低于成本的价格连续销售商品,意图排挤竞争对手,谋求垄断地位的行为,其法律特征包括主体为卖方经营者、地域市场为国内、暂
根据反倾销案发起的前因、后果以及出口企业涉案的过程,反倾销应对措施的体系由此可按时间前后包括三个阶段:早期的防范和避免阶段,调查期的应诉工作阶段,后期的总结阶段。中国的企业应充分利用其他国家和地区所实施的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的优势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
我国企业屡遭国外反倾销指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下面将从外国对华反倾销的实质及我国企业遭遇反倾销的深层次原因两个角度进行分析。涉案企业不积极应诉,客观上助长了国外对中国产品反倾销的气焰。我国企业在应对外国的反倾销制裁时,策略的运用显得极其重要。
近年来,世界反倾销浪潮不断高涨,中国产品在国外遭受反倾销的案件不断增多。据有关方面统计,从1999年上半年至2000上半年,国外对华反倾销起诉达53起,涉及中国出口产品金额达15亿美元;另一方面,国外对我国反倾销诉讼的产品范围不断扩大。然而,由于中国厂商对国际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