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倾销是指针对外国商品在本国市场上的倾销行为所采取的抵制措施。一般来说,除了征收一般进口税外,对倾销的外国商品还会增收附加税,以阻止其以低价销售。这种附加税被称为“反倾销税”。
实施反倾销措施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必须确实存在外国商品在本国市场上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进行倾销的情况。
必须存在外国商品的倾销行为对国内产业造成了实质性的损害。
必须能够证明倾销行为导致了国内产业的损害,而非其他因素引起的。
中国应该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以应对金融危机和贸易保护主义的挑战。具体包括调整需求结构,扩大内需; 调整三大产业结构,加强第一产业,改造第二产业,发展第三产业; 调整产业内部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培育新兴产业; 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缩小收入差距; 调整城乡结构,加强农村建设和城市化水平; 调整区域经济结构,促进中西部地区发展,并发挥沿海地区的带动作用。
中国应努力改变出口产品结构,从劳动密集型和低附加值产品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变。企业应进行技术升级,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从“以廉取胜”转变为“以质取胜”。此外,中国还应努力开拓新的出口市场,减少对欧美市场的依赖,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
中国出口企业应加强对国际市场的调研,了解进口国市场的情况,及时调整出口产品的数量和价格。企业应转变竞争方式,通过非价格竞争手段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同时,企业应积极参与反倾销应诉,通过与对方政府的交涉解决反倾销问题。
政府应争取国际经济秩序的话语权,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建立健全应对反倾销的保障体系。企业应积极应诉,参与反倾销案件的应诉工作,以获取更有利的裁定结果。
临时反倾销措施的定义、形式以及相关规定。临时反倾销措施是在初步认定产品存在倾销并对国内产业造成损害后采取的临时性措施,主要形式包括征收临时反倾销税、要求提供现金保证金等。其遵循WTO《反倾销协议》的规定,必须在调查开始之日起60天后采取,期限一般不超
中国对外反倾销立法的概况。中国的反倾销立法始于199年的对外贸易法,后来为了与国际惯例接轨并适应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颁布了反倾销条例。立法动机主要是维护对外贸易秩序和公平竞争,保护国内产业。改革开放以来,外国对华反倾销频发,中国因缺乏反倾销法规而无力
沙丁鱼产品命名争端,涉及欧共体规章是否违反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主要是关于沙丁鱼类新产品描述和命名的争议。申诉方认为欧共体规定只有北大西洋东部的沙丁鱼能以“沙丁鱼”命名销售,违反了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相关规定。而欧共体及专家组则认为该规章是技术规章,并规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确定倾销造成损害时应当审查的内容,包括倾销进口产品的数量、价格、出口国等。同时,也探讨了商品倾销的目的,如打击竞争对手、建立新市场、阻碍发展中国家的民族经济等。在审查倾销损害时,应依据肯定性证据,不得将非倾销因素归因于倾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