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WTO允许的三大贸易补救措施之一,反倾销是当前世界各国最普遍采用的规范贸易秩序、抵制不公平竞争的重要手段。改革开放20多年来,由于我国出口额成倍增长,并且传统轻纺、机电、土畜、五矿化工、医保等出口商品具有很大的劳动力和原材料价格优势,在国际贸易竞争中处于有利位置,对进口国相关产业形成一定压力,当地企业以我国是“非市场经济国家”为由,对我国产品反倾销裁决是均采用“替代国”方法计算倾销幅度。
这一做法常使我国本来没有倾销的产品被裁定为倾销,或本来只有轻微倾销的产品被裁定为高额倾销幅度。如按美国的反倾销法,对来自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倾销产品,其正常值一般采取生产要素价值来确定,即通过一个或多个市场经济国家的相关价格,对在生产该产品中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价值及相关费用进行估算以确定产品的正常价值,完全不顾“非市场经济国家”在整体生产和各生产要素投入的比较优势,这对我国企业是十分不利的。这些年的实践也表明,我国的许多出口产品,一旦列入调查对象,便很难摆脱倾销的厄运。
1、我国遭受国外反倾销数量增长惊人
据国家商务部统计,自1979年欧共体对我国糖精钠提起第一起反倾销调查案到2005年5月,我国出口商品遭受反倾销调查的立案数量达到650起,反补贴立案调查3起,保障措施立案调查59起。国外对我国反倾销数量70年代只有2起;80年代平均每年6.4起;到了90年代则平均高达30.5起。包括我市出口产品焦炭、镁合金和活性炭在内的我省有20种出口产品先后遭遇反倾销。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近年来中国遭受反倾销调查的案件数排在世界首位;遭受反倾销最终裁定的数量同样居世界第一。
2、对我国出口商品投诉反倾销的国家和地区日以增多
80年代对我国出口商品实施反倾销的主要集中于欧盟、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西方发达国家。进入90年代以来,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巴西、菲律宾、泰国、厄瓜多尔等也加入了对我国出口商品实施反倾销的行列。到目前已有36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实施反倾销。
3、反倾销所涉及的产品范围不断扩大
我国既包括了低附加值的初级产品,如矿石、基本金属等,也包括技术、资本密集型产品,如机电设备、电视机等,而且还包括非常具有比较优势的纺织、轻工等产品。我市被实施反倾销的出口商品由最初的焦炭,逐渐扩展到金属镁制品和活性炭等产品,这些产品是我市的主要出口产品,不仅量大,而且涉及企业多,就业人数多,一旦遭受反倾销,对我市进出口企业的出口创汇影响非常大。
反倾销调查申请书的内容以及掠夺性定价的法律特征。申请书需包含申请人信息、对进口产品的详细说明、国内同类产品的影响等。掠夺性定价是卖方以低于成本的价格连续销售商品,意图排挤竞争对手,谋求垄断地位的行为,其法律特征包括主体为卖方经营者、地域市场为国内、暂
当时,大家对于反倾销会计的认识仅仅局限于从法律定义对倾销概念进行理解,“反倾销会计”独立概念还没有从完整意义上建立起来。随着中国企业遭遇国外反倾销案件数量的增多,会计学界越来越发现在反倾销应诉中企业会计信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陶*娟于2004年则对反倾销
同时,一些国家还出台了关于反倾销的新规定、新规避办法,颁布、实施了新的相关法律,对我国的出口产品进行一次又一次的限制性的打击,使我国的出口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形势变得越来越严峻。面对这种新形势,本文认为,我国必须就其现状和特点认清原因,深入研究反倾销法
反倾销,是指对外国商品在本国市场上的倾销所采取的抵制措施。虽然在《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中对反倾销问题做了明确规定,但实际上各国各行其是,仍把反倾销作为贸易战的主要手段之一。此外,市场经济地位是反倾销调查确定倾销幅度时使用的一个重要概念。这种模糊的“非市场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