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倾销措施作为一种非关税贸易措施,已经成为各国保护国内产业、制止倾销行为的重要手段。随着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各国纷纷完善和修订了反倾销法律,包括那些尚未建立相关制度的国家也加入了反倾销立法和司法实践的行列。
倾销,即Dumping,源自英文词汇,意指抛弃自己不需要的物品。1776年,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首次提出了倾销的概念,但其定义更接近于国际贸易法中的“补贴”,与现代意义上的“倾销”有所不同。直到美国国际贸易学家雅各布·瓦伊纳撰写了《倾销—一个国际贸易问题》一书,将倾销定义为“在不同国家市场上实施价格歧视”。
后来,《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第6条对倾销进行了如下定义:“一国产品以低于正常价格的方式进入另一国商业”。该协定还规定,若要通过法律手段对某一出口商的倾销行为进行抵制,必须满足以下客观条件:第一,倾销产品对进口国国内工业造成实质性损害,或者对国内工业的新建构成实质性威胁或实质性阻碍;第二,这种实质性损害、威胁或阻碍必须与倾销行为直接相关。根据国际法中“条约必须信守”的基本原则,总协定关于倾销的定义具有国际法上的指导意义,因此各国的反倾销法规定与总协定基本一致。
反倾销法是为了抵制倾销行为而制定的法律,包括国际规范和国内规范。目前,国际规范主要包括《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第6条和乌拉圭回合《关于履行1994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第6条的协议》。后者即为世界贸易组织(WTO)现行的反倾销法,为各成员国提供了一个反倾销立法和执法的标准。同时,该协议也放宽了反倾销措施的适用条件,扩大了反倾销法的适用范围,增强了国际反倾销的透明度、预见性和可操作性。
反倾销国内规范是各国或地区为针对进口产品的倾销行为而制定的相关法律规范,例如中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和反补贴条例》。其目的是维护正常、公平的国际贸易秩序,保护国内产业,对出口贸易中的倾销行为进行抵制。
临时反倾销措施的定义、形式以及相关规定。临时反倾销措施是在初步认定产品存在倾销并对国内产业造成损害后采取的临时性措施,主要形式包括征收临时反倾销税、要求提供现金保证金等。其遵循WTO《反倾销协议》的规定,必须在调查开始之日起60天后采取,期限一般不超
沙丁鱼产品命名争端,涉及欧共体规章是否违反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主要是关于沙丁鱼类新产品描述和命名的争议。申诉方认为欧共体规定只有北大西洋东部的沙丁鱼能以“沙丁鱼”命名销售,违反了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相关规定。而欧共体及专家组则认为该规章是技术规章,并规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确定倾销造成损害时应当审查的内容,包括倾销进口产品的数量、价格、出口国等。同时,也探讨了商品倾销的目的,如打击竞争对手、建立新市场、阻碍发展中国家的民族经济等。在审查倾销损害时,应依据肯定性证据,不得将非倾销因素归因于倾销。
内容提要:本文全面地分析评述了欧盟反倾销法的基本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和1998年欧盟对华反倾销政策的新变化,指出欧盟反倾销法中对中国的歧视和不公正待遇并没有实质性改变,为了进一步发展中欧经贸关系,欧盟必须彻底改变其对中国的歧视政策。欧盟反倾销法最早见于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