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倾销措施作为一种非关税贸易措施,已经成为各国保护国内产业、制止倾销行为的重要手段。随着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各国纷纷完善和修订了反倾销法律,包括那些尚未建立相关制度的国家也加入了反倾销立法和司法实践的行列。
倾销,即Dumping,源自英文词汇,意指抛弃自己不需要的物品。1776年,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首次提出了倾销的概念,但其定义更接近于国际贸易法中的“补贴”,与现代意义上的“倾销”有所不同。直到美国国际贸易学家雅各布·瓦伊纳撰写了《倾销—一个国际贸易问题》一书,将倾销定义为“在不同国家市场上实施价格歧视”。
后来,《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第6条对倾销进行了如下定义:“一国产品以低于正常价格的方式进入另一国商业”。该协定还规定,若要通过法律手段对某一出口商的倾销行为进行抵制,必须满足以下客观条件:第一,倾销产品对进口国国内工业造成实质性损害,或者对国内工业的新建构成实质性威胁或实质性阻碍;第二,这种实质性损害、威胁或阻碍必须与倾销行为直接相关。根据国际法中“条约必须信守”的基本原则,总协定关于倾销的定义具有国际法上的指导意义,因此各国的反倾销法规定与总协定基本一致。
反倾销法是为了抵制倾销行为而制定的法律,包括国际规范和国内规范。目前,国际规范主要包括《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第6条和乌拉圭回合《关于履行1994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第6条的协议》。后者即为世界贸易组织(WTO)现行的反倾销法,为各成员国提供了一个反倾销立法和执法的标准。同时,该协议也放宽了反倾销措施的适用条件,扩大了反倾销法的适用范围,增强了国际反倾销的透明度、预见性和可操作性。
反倾销国内规范是各国或地区为针对进口产品的倾销行为而制定的相关法律规范,例如中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和反补贴条例》。其目的是维护正常、公平的国际贸易秩序,保护国内产业,对出口贸易中的倾销行为进行抵制。
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关于中国日用陶瓷行业面临的贸易摩擦问题。中国陶瓷产品出口依赖海外市场,但近年来遭遇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反倾销调查,如巴西、印尼等。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正积极应诉,但面临律师费用高昂、国家支持不到位等困难。官员建议成立反倾销基金会以扶持遭遇贸易
反倾销调查申请书中应附带的证据类型,包括进口产品存在倾销、对国内产业的损害以及倾销与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同时,文章还分析了倾销对出口国的影响,包括挤占市场份额、损害消费者利益以及扰乱市场秩序等方面。
中国面临的反倾销发展态势。随着国际贸易的拓展,西方国家对中国出口商品的反倾销诉讼次数日益增多,被诉倾销产品的范围不断扩大,征收反倾销税的税率明显提高,且实施反倾销带有很强的歧视性。自中国入世后,国外对华反倾销的势头有增无减。
俄罗斯一直被欧美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在其出口产品遭受反倾销调查时,俄企业一直受到不公平待遇。伴随俄罗斯的经济自由化和私有化的改革,俄对外出口增加,为了进一步促进出口,俄罗斯政府和企业开始谋求欧美等国对其国家经济运行体制认定的改变,即谋求反倾销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