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上不公平贸易和贸易救济措施的最大受害国,每年约有60起针对我国出口产品的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及特保调查,居各成员国首位。而我国国内的"二反一保"工作则刚刚起步,至今为止也只有30起反倾销案,1起保障措施案,还没有反补贴案。反倾销这一贸易救济措施在我国尚未很好地发挥作用,关键在于:
1.反倾销工作力量薄弱。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反倾销法制建设迟了将近100年,反倾销的工作实践晚了将近20年,当别国已经非常熟练地运用规则保护自己的产业安全时,我国才刚刚开始学习规则。相应的,在具体从事反倾销立案、调查、裁决工作的人员数量上,我国也有很大的差距。美国目前的反倾销调查官员有600多人,而我国从事此项工作的人员只有美国的1/10。
2.企业反倾销意识不强。国内相当多的企业对倾销与反倾销知之不多,一无所知的企业也不在少数,起诉或应诉更无从谈起。浙江虽然是市场大省,但也只有少数几家涉案企业对反倾销工作有一定的认识,绝大多数企业普遍缺乏运用WTO允许的贸易救济手段,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现实中,还有些企业明知自身产品受到倾销损害,但认为其规模不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不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少数企业由于不愿承担高额诉讼费而放弃起诉。更有一些企业存在"搭便车"的想法,等着其他企业起诉,成功后坐享其成。这极大地挫伤了企业申请立案的积极性。
3.政府及社会中介机构的支持和服务力度不够。反倾销工作需要企业投入相当的人力、财力和物力,需要一支精通反倾销法律和实务的队伍,需要与律师及反倾销调查官员密切配合。由于企业缺乏反倾销专业人才,又得不到社会公共财政的支持和法律的援助,再加上目前大部分企业日常管理工作与反倾销立案、调查的要求相脱节,导致企业对反倾销望而却步、知难而退。
中国面临的反倾销案例及其原因。倾销是指在正常贸易中,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出口产品到另一国家或地区,给进口国产业造成实质损害。中国当前遭受的反倾销案件数量不断上涨,特点包括以欧美等发达地区为主,政策歧视严重,针对优势产品,反倾销国家开始向发展中国家延伸
根据我国反倾销法律的规定,除了调查机关自主发起反倾销立案调查的情形外,在其他情况下,反倾销调查应当在收到由国内产业或者国内产业的代表提出的书面申请之后发起。
中国反倾销调查申请人的资格标准,即哪些主体可以提出反倾销调查申请。文中明确指出,只有中国境内生产与倾销进口产品同类的产品国内产业或其代表,才可以依法提出反倾销调查的书面申请。资格判断主要依据是国内产业的生产规模及代表的代表性。案例实践显示,大部分反倾
沙丁鱼产品命名争端,涉及欧共体规章是否违反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主要是关于沙丁鱼类新产品描述和命名的争议。申诉方认为欧共体规定只有北大西洋东部的沙丁鱼能以“沙丁鱼”命名销售,违反了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相关规定。而欧共体及专家组则认为该规章是技术规章,并规
全球纺织业反倾销的新发展特点和趋势。随着发展中国家的崛起,纺织业反倾销立案数量迅速上升,涉案产品种类也大幅扩展。反倾销已不仅限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也频繁发起反倾销调查。西方国家对中国纺织品征收高额反倾销税率,数量倾销成为国际纺织品反倾销的新形式。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