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上不公平贸易和贸易救济措施的最大受害国,每年约有60起针对我国出口产品的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及特保调查,居各成员国首位。而我国国内的"二反一保"工作则刚刚起步,至今为止也只有30起反倾销案,1起保障措施案,还没有反补贴案。反倾销这一贸易救济措施在我国尚未很好地发挥作用,关键在于:
1.反倾销工作力量薄弱。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反倾销法制建设迟了将近100年,反倾销的工作实践晚了将近20年,当别国已经非常熟练地运用规则保护自己的产业安全时,我国才刚刚开始学习规则。相应的,在具体从事反倾销立案、调查、裁决工作的人员数量上,我国也有很大的差距。美国目前的反倾销调查官员有600多人,而我国从事此项工作的人员只有美国的1/10。
2.企业反倾销意识不强。国内相当多的企业对倾销与反倾销知之不多,一无所知的企业也不在少数,起诉或应诉更无从谈起。浙江虽然是市场大省,但也只有少数几家涉案企业对反倾销工作有一定的认识,绝大多数企业普遍缺乏运用WTO允许的贸易救济手段,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现实中,还有些企业明知自身产品受到倾销损害,但认为其规模不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不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少数企业由于不愿承担高额诉讼费而放弃起诉。更有一些企业存在"搭便车"的想法,等着其他企业起诉,成功后坐享其成。这极大地挫伤了企业申请立案的积极性。
3.政府及社会中介机构的支持和服务力度不够。反倾销工作需要企业投入相当的人力、财力和物力,需要一支精通反倾销法律和实务的队伍,需要与律师及反倾销调查官员密切配合。由于企业缺乏反倾销专业人才,又得不到社会公共财政的支持和法律的援助,再加上目前大部分企业日常管理工作与反倾销立案、调查的要求相脱节,导致企业对反倾销望而却步、知难而退。
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关于中国日用陶瓷行业面临的贸易摩擦问题。中国陶瓷产品出口依赖海外市场,但近年来遭遇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反倾销调查,如巴西、印尼等。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正积极应诉,但面临律师费用高昂、国家支持不到位等困难。官员建议成立反倾销基金会以扶持遭遇贸易
反倾销调查申请书中应附带的证据类型,包括进口产品存在倾销、对国内产业的损害以及倾销与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同时,文章还分析了倾销对出口国的影响,包括挤占市场份额、损害消费者利益以及扰乱市场秩序等方面。
中国面临的反倾销发展态势。随着国际贸易的拓展,西方国家对中国出口商品的反倾销诉讼次数日益增多,被诉倾销产品的范围不断扩大,征收反倾销税的税率明显提高,且实施反倾销带有很强的歧视性。自中国入世后,国外对华反倾销的势头有增无减。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调查机关应当允许申请人和利害关系方查阅本案有关资料;但是,属于按保密资料处理的除外。终止调查:申请人撤销;没有足够证据;幅度低于2%;数量或损害可以忽略不计;商务部认为不宜继续进行。临时反倾销措施:关税税则委员会根据商务部建议决定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