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确保药品广告的合规性,需要建立严格的法律法规体系。对于非处方药广告,应限制其描述方式,明确注明药品的副作用等所有相关要素。在大众媒体刊发的非处方药广告中,广告描述应仅限于非处方药许可范围内的疗效,不得涉及处方药才能涉及的疗效。例如,对于阿斯匹林等药物,在非专业媒体上的广告只能描述其止疼的疗效,而不能提及预防中风、心肌梗塞等疾病的疗效。这是因为前者属于非处方药许可范围内的疗效,而后者属于处方药治疗范畴内的疗效,因此是违法的。
为了加强监管,应建立医药分离的完整社会医疗体系,让患者拥有购买药品的自主权。在这样的体系下,医生在开处方时只会考虑对症下药,以维护医院的信誉,吸引患者前来就医,而不会成为制药公司推销药品的渠道。此外,处方药必须与药方相配才能出售,非处方药的广告宣传也只能限于与其身份相配的范围内。对于制药商而言,广告只能起到品牌推介、树立形象的效果,希望依靠宣传吸引患者直接购买的作用将十分有限。药厂应该通过疗效说服医生,为患者造福,而不是依靠宣传打出虚假的名气。
为了解决虚假医药广告问题,需要广泛动员民众,实行全民监管。目前,由于监管方面力不从心,假医假药广告才会如此猖獗。药监部门按规定审查药厂的产品说明并发放广告许可证,但在见报时,产品说明却经过变动,企业明目张胆地欺骗消费者,更有许多假许可证甚至无许可证者也敢做广告,甚至通过散发小广告来规避监管。仅仅依靠药监部门来抓违规行为显然不足以震慑。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政府加大投入。这种投入不仅仅是追加投资给执法队伍,还需要考虑建立一个全民监管的运作体系。例如,可以建立举报奖励制度,设立小专栏在大众媒体长期公布举报电话和识别违规广告的简明方法,以方便群众举报,同时让违规者闻风丧胆。
面对千变万化的虚假医药广告,专家提醒大家要摆正心态,擦亮慧眼,让虚假医药广告无处藏身。
要相信科学,要明白世界上没有包治百病的祖传药方,也没有完美无缺的神奇疗法。不要相信那些夸下海口的承诺,对于那些玄虚的宣传,最好的办法是保持冷静的态度。
切忌盲目投医,对于新药或新疗法,需要经过长期科学的重复性验证。对于没有公开报道的新疗法,最好保持平常心态,多一些质疑,少一些轻信。
求医问病要到正规的医院,不要上当受骗。要时刻牢记,世上没有秘而不宣的疗法,也没有通治百病的药方。尤其要注意,不要对那些小广告、江湖游医执迷不悟,从而延误了最佳治疗时间。
很多虚假医药广告打着患者的牌子,以亲身体验来证实药品和疗法的有效性。面对这种情况,要更加小心谨慎,冷静思考,不要被医托骗了。
房地产行业中虚假广告的问题。调查表明,消费者对房地产广告的真实性质疑严重,虚假广告表现多样。要追究开发商的责任,需要满足广告内容虚假、购房者受欺骗和误导、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以及因果关系等条件。
虚假广告受骗的赔偿责任问题。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消费者因虚假广告受到欺骗可以向广告主寻求赔偿。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和广告代言人在特定情况下也应承担连带责任。虚假广告行为的认定涉及广告内容的真实性和宣传的产品与服务的真实性。如果广告捏造事实或宣传内容与
广告策略应遵守法律规定并承担社会责任的问题。刘俊海指出广告不能滥用,要维护消费者利益。虚假广告是欺诈行为,广告主应承担缔约过失责任和民事责任。同时,地方政府也加强了对开发商广告的监管,出台新规定要求广告必须真实。
电商虚假广告的处罚标准,包括虚假广告行为的情节严重构成虚假广告罪的具体标准以及成立虚假广告罪的处罚。针对违法所得数额、消费者损失数额、多次虚假宣传行为及造成的人身伤残等严重后果等方面明确处罚规定,以维护市场秩序和消费者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