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欧美一直将俄罗斯(及前苏联)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在反倾销调查中对俄罗斯企业实施不公平待遇。随着俄罗斯经济自由化和私有化改革的推进,俄罗斯对外出口增加。为了进一步促进出口,俄罗斯政府和企业开始寻求欧美等国对其国家经济运行体制的认可,即谋求反倾销法上的市场经济地位。
2002年5月,欧盟和俄罗斯在布鲁塞尔举行的首脑会议上达成共识并发表联合声明。该声明涵盖了能源、反恐、中东、印巴关系等广泛领域,其中包括欧盟正式承认俄罗斯市场经济地位的内容。
1995年,美国商务部在纯镁与合金镁反倾销案调查中对俄罗斯的市场改革进行了审查。虽然美国承认俄罗斯实施了大量经济改革,但未认定其为市场经济国家。然而,2001年,在热轧碳卷钢板反倾销行政复审中,俄罗斯两家钢铁企业要求美国商务部对俄罗斯的市场经济地位进行审议,并确认俄罗斯为“市场经济国家”。随后,美国商务部进口管理司提出书面评估报告,建议给予俄罗斯“市场经济国家”地位。
尽管俄罗斯获得了美国和欧盟反倾销法意义上的市场经济地位,但根据美欧对俄罗斯经济体制的逻辑,俄罗斯经济改革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因此其市场化改革难免保留了计划经济时期的特点。针对这种特殊情况,美欧虽然采取了不完全相同的处理方式,但实质上仍保留了在对俄反倾销调查中采取特殊做法的依据。
根据GATT1947附件第6条第1款的规定,非市场经济国家存在“所有国内价格均由国家确定”和“贸易完全或实质上完全垄断”的情况。主要反倾销国家对非市场经济国家采取的特殊做法主要涉及正常价值的计算和税率的确认方法。以下从这两方面对欧美在承认俄罗斯市场经济地位前后的规则和实践进行对比分析:
临时反倾销措施的定义、形式以及相关规定。临时反倾销措施是在初步认定产品存在倾销并对国内产业造成损害后采取的临时性措施,主要形式包括征收临时反倾销税、要求提供现金保证金等。其遵循WTO《反倾销协议》的规定,必须在调查开始之日起60天后采取,期限一般不超
中国对外反倾销立法的概况。中国的反倾销立法始于199年的对外贸易法,后来为了与国际惯例接轨并适应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颁布了反倾销条例。立法动机主要是维护对外贸易秩序和公平竞争,保护国内产业。改革开放以来,外国对华反倾销频发,中国因缺乏反倾销法规而无力
沙丁鱼产品命名争端,涉及欧共体规章是否违反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主要是关于沙丁鱼类新产品描述和命名的争议。申诉方认为欧共体规定只有北大西洋东部的沙丁鱼能以“沙丁鱼”命名销售,违反了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相关规定。而欧共体及专家组则认为该规章是技术规章,并规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确定倾销造成损害时应当审查的内容,包括倾销进口产品的数量、价格、出口国等。同时,也探讨了商品倾销的目的,如打击竞争对手、建立新市场、阻碍发展中国家的民族经济等。在审查倾销损害时,应依据肯定性证据,不得将非倾销因素归因于倾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