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倾销是GATT/WTO所认可的一种合法而有效的措施,旨在维护国际贸易秩序,规范和保护进口国产业,使其免受不合理侵犯和对付不公平竞争。然而,随着关税减让和传统的非关税措施的取消,越来越多的国家将反倾销用作贸易保护主义的工具,这完全违背了GATT/WTO反倾销立法的初衷。反倾销已经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国际贸易秩序,并成为产生国际贸易摩擦的新壁垒。
反倾销壁垒直接影响着出口企业的市场进入方式选择。面对这一国际经济现象,西方理论界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采用不同的方法对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Smith(1987)在寡头垄断的分析框架下研究了外生性贸易保护壁垒对出口与对外直接投资的替代关系的影响。Motta(1992)在Smith的研究框架基础上考虑了附加信息成本的作用,并得出与Smith近乎相似的结论。Compa,DonnenfeldandWeber(1998)研究了进口国的市场结构对反倾销引致的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出口贸易发展迅猛,出口产品种类繁多、数量庞大。我国在成本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因此受到欧美等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逆差逐渐上升。为了保护本国产品的国内市场,维护自身利益,这些国家频繁使用反倾销措施限制我国产品进入。因此,我国遭受反倾销的案件逐渐增多,起诉频率不断上升,范围不断扩大,反倾销力度越来越强,形势变得严峻。我国已成为反倾销的主要对象。为了改变目前被动的局面,我们必须深入分析我国遭受反倾销的实质,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面对反倾销的贸易壁垒,企业存在两种战略选择。一种是通过出口服务于进口国市场,另一种是绕过贸易壁垒,在进口国建立生产基地,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并在当地销售产品。这种模式被称为“跨越反倾销壁垒的对外直接投资”(Antidumping-jumping FDI),实质上是投资对出口的替代。这种模式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弱进口国的贸易壁垒保护效果(Bruce A. Blonigen and Kasaundra Tomlin, 2002),还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促使进口国政府降低其贸易保护水平(Bhagwati, 1987)。
针对我国出口贸易面临的反倾销措施,我们应该采取以下策略:
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以应对进口国的反倾销调查。
积极拓展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减少对特定市场的依赖,降低遭受反倾销的风险。
加大科研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降低对进口技术的依赖,从而减少遭受反倾销的可能性。
与其他国家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应对反倾销措施,维护自身利益。
通过采取上述策略,我国可以更好地应对反倾销的贸易壁垒,改变目前的被动局面,保护出口企业的利益,促进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
临时反倾销措施的定义、形式以及相关规定。临时反倾销措施是在初步认定产品存在倾销并对国内产业造成损害后采取的临时性措施,主要形式包括征收临时反倾销税、要求提供现金保证金等。其遵循WTO《反倾销协议》的规定,必须在调查开始之日起60天后采取,期限一般不超
刑事证人人身安全的保护措施,包括不公开个人信息以保护隐私和安全,采取匿名作证防止身份泄露,限制相关人员接触以避免威胁干扰,提供人身和住宅保护等。证人等可向相关机关请求保护,相关机关将依法采取相应措施。这些措施旨在确保刑事证人安全作证。
中国对外反倾销立法的概况。中国的反倾销立法始于199年的对外贸易法,后来为了与国际惯例接轨并适应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颁布了反倾销条例。立法动机主要是维护对外贸易秩序和公平竞争,保护国内产业。改革开放以来,外国对华反倾销频发,中国因缺乏反倾销法规而无力
沙丁鱼产品命名争端,涉及欧共体规章是否违反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主要是关于沙丁鱼类新产品描述和命名的争议。申诉方认为欧共体规定只有北大西洋东部的沙丁鱼能以“沙丁鱼”命名销售,违反了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相关规定。而欧共体及专家组则认为该规章是技术规章,并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