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工伤保险赔偿与民事侵权损害赔偿的法律竞合主要体现在:2002年11月1日实施的《安全生产法》第48条规定,因生产安全事故受到损害的从业人员,除依法享有工伤社会保险外,依照有关民事法律规定尚有获得民事赔偿权利的,有权向本单位提出赔偿要求。2002年5月1日起施行的《职业病防治法》第52条规定,职业病病人除依法享有工伤社会保险外,依照有关民事法律,尚有获得赔偿的权利的,有权向用人单位提出赔偿要求。对于这两部法律的规定产生了两种不同理解:一种理解认为,这两条规定的是一种“双重受益模式”,劳动者即可以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同时享有民事侵权损害赔偿请求权;另一种理解认为,这两条规定采取的是“补充模式”,即依工伤保险赔偿不足时,劳动者尚有民事侵权损害赔偿请求权用以弥补不足。因法律规定的模糊,导致了司法实践的不统一。2004年1月1日实施的《工伤保险条例》对工伤保险赔付作出了明确规定,但由于它只是行政法规,位阶较低,不能对抗此前通过的《职业病防治法》和《安全生产法》中对民事侵权损害赔偿请求权的规定。2004年5月1日实施的《人身损害赔偿解释》第12条规定,依法应当参加工伤保险统筹的用人单位劳动者,因为工伤事故遭受人身损害,劳动者或其近亲属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用人单位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告知其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处理。因用人单位以外的第三人侵权造成劳动者人身损害,赔偿权利人请求第三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该条规定明确了民事赔偿与工伤赔偿的关系问题。劳动关系中的劳动者因工伤事故遭受人身损害,应当按照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的相关规定请求工伤保险赔偿,不能直接对用人单位提起人身损害赔偿的民事诉讼;即使用人单位没有给劳动者建立工伤保险关系,只要该单位依法应当参加工伤保险统筹,也是适用《工伤保险条例》予以赔偿;如果劳动者或其近亲属对工伤保险赔偿有异议,属于劳动争议案件,不属于普通的民事侵权赔偿案件,应当先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决定不服的,才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劳动者的工伤是由于第三人的侵权行为造成的,劳动者既可以直接向侵权人要求民事损害赔偿,又可以同时获得工伤保险待遇,如果工伤劳动者获得了第三侵权人的赔偿,即免除了用人单位相应数额的工伤保险赔偿责任。
参考文献:
1、王利明、杨立新:《侵权行为法》,法律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3、杨立新:《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释义》,中国民商法律网
张妍
中国工伤保险的法律规定和特点。所有中国境内的企事业单位和个体工伤户需参加工伤保险统筹并缴纳保险费。工伤保险赔付方式独特,不再通过民事诉讼获得双重赔偿。工伤保险实行社会统筹和企业责任,有利于受害人及时获得救济,企业分散赔偿责任,促进劳资和谐。同时,工伤
交通事故死亡赔偿金的分配规则。赔偿权利人主要为与死者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范围内的近亲属,分配原则不同于遗产分配,考虑与死者关系的亲疏远近和生活来源等因素。债权人不能要求抵债,死亡赔偿金不属于遗产,不能通过遗嘱处分。
违法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的处理方式。劳动者违法解除劳动合同需承担赔偿责任;劳动合同期满时,特定情形下应延长或按工伤保险规定执行;用人单位违法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劳动者可选择继续履行或要求支付赔偿金;特定情形下用人单位需支付经济补偿金,包括解除劳动合同、
山西省工伤保险条例对于不同伤残等级职工的待遇规定。一级至四级伤残职工可享受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和按月享受的伤残津贴,如果津贴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工伤保险基金将补足差额。五级和六级伤残职工除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外,也享受伤残津贴,由用人单位补足差额。七级至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