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共利益原则概述
公共利益原则不是与反倾销制度一起出现的,从1904年加拿大颁布第一部反倾销法到1967年GATT肯*迪回合达成的《反倾销守则》,国际上都没有对公共利益的立法规定。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为了减轻通货膨胀的压力和增加就业,保持世界经济的复苏势头,促进各成员国经济繁荣发展和持续增长,GATT与OECD(经济合作组织)各自组成专家委员会,经过对大量的资料进行研究后认为,经济增长依赖于开放的世界贸易体系以及合理的政策制定程序,对已经采取或将要采取的一切政策性措施,都应该用成本效益法做出评估,从而对整个国民经济或民众福利的利弊进行权衡,切忌受制于本国某个产业部门和局部利益的驱使。两个专家委员会在研究结论中第一次涉及到了公共利益问题,从而也推动了国际社会对公共利益的评价和立法工作。
究竟何谓公共利益原则,由于各国贸易实践的差别以及对反倾销看法的不同,目前没有形成一个得到普遍认同的明确定义。公共利益理论认为,反倾销是对倾销的一种反制措施,是对市场失灵的一种干预,是对社会公共利益的一种再分配,其目的致力于维护贸易公平和社会整体利益及国家利益;[2]然而,反倾销措施本身是否能够达到其目的,一直受到法学界和经济界的质疑。
首先,认为反倾销是一种保护进口国国内产业、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的工具,以征收反倾销税等措施不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倾销的问题,相反,由于反倾销可能导致对方国家的贸易报复行为,会减少本国的贸易出口,起不到实现本国国际收支平衡的作用,甚至会加剧国际市场间的隔断,造成国际贸易秩序的扭曲,这与反倾销的目的和初衷以及WTO的自由贸易和公平竞争的根本宗旨是相悖的;因此认为,应以公共利益原则来指导反倾销行为,反倾销措施的实施需要考虑整个社会的利益,包括国内的和国际的,不能仅从本国的角度来考虑公共利益问题。
关贸总协定中的非歧视性贸易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条款。该原则旨在保证各国间非歧视地开展贸易,体现于世贸组织的宗旨和关贸总协定的多项协议条款中。然而,也存在一些例外情况。同时,市场准入机会的存在取决于关税的运用,关税应受到约束且不对不同来源的进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保险业的影响。积极影响表现在市场化程度提高,保险品种增加,开拓国际保险市场并吸收国际先进技术。然而,国内保险市场受到冲击,管理难度加大,人才队伍不稳定等消极影响也随之而来。对此,应采取逐步开放市场、适当限制外资企业进入、选择合适
国际贸易中的几种常见术语,包括货交承运人(FCA)、船边交货(FAS)、船上交货(FOB)、成本加运费(CFR)、成本运费保险费(CIF)、运费付至(CPT)和运费保险费付至(CIP)。这些术语涉及货物的交付、风险转移、运费负责、保险责任和关税责任等
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关于中国日用陶瓷行业面临的贸易摩擦问题。中国陶瓷产品出口依赖海外市场,但近年来遭遇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反倾销调查,如巴西、印尼等。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正积极应诉,但面临律师费用高昂、国家支持不到位等困难。官员建议成立反倾销基金会以扶持遭遇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