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劫罪的既遂与未遂的区分标准一直是法学界和司法实践中争论的焦点。目前主要存在三种观点:
根据这种观点,抢劫罪的既遂与未遂应以行为人是否非法占有了公私财物为标准。已经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行为属于既遂,尚未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行为属于未遂。
这种观点认为,抢劫罪是一种侵犯财产权利的犯罪,同时也侵犯人身权利。因此,无论抢劫行为是否成功,只要在抢劫过程中侵犯了被害人的人身权利,就属于既遂。
这种观点认为,抢劫罪在本条款中分为基本形态和加重形态,实际上是两个犯罪构成。因此,应根据两种情况分别确定既遂与未遂的标准。对于基本形态的抢劫罪,应以是否抢到财物为既遂与未遂的标准;对于加重形态的抢劫罪,不存在未遂的问题,只要符合加重形态的要件,无论是否抢到财物,都属于既遂。
为了区分抢劫罪的既遂与未遂,应当以抢劫罪的犯罪构成要件是否具备,即法定的犯罪结果是否已经造成为标准。根据本条的规定,抢劫罪的犯罪构成有基本的和加重的两种形态。因此,既遂与未遂的标准应分别考察。当犯罪事实属于基本的犯罪构成时,应以行为人是否取得财物为标准。而当行为人的行为属于本条所规定的加重情节之一时,已经具备了加重形态的全部要件,无论行为人是否抢到财物,都应被认定为犯罪既遂。
国家刑法中关于入室抢劫罪的规定。根据刑法,入户抢劫属于严重犯罪行为,将被判处重刑并处罚。抢劫罪的客体包括公私财物的所有权和公民的人身权利,其客观要件表现为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其他强制手段劫取财物。无论是入室抢劫还是其他场合的抢劫,只要符合暴力、胁迫等
抢劫罪中被告人的辩护词。被告人因未成年且为从犯,具备从轻或减轻处罚的法定情节。此外,被告人认罪态度良好,无前科,主观恶性小,犯罪情节轻微且危害不大。根据未成年人保护原则,请求法庭对被告人减轻处罚。相关法律规定包括《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对抢劫罪有具体
中国刑法规定的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特别是对于故意伤害罪和抢劫罪等犯罪,在特定条件下可以作出附条件不起诉的决定。暂缓起诉作为一种特殊的起诉方式,符合公诉条件但符合一定条件的案件不提起公诉更符合公共利益,同时必须规定缓诉期间和犯罪嫌疑人的法定义务。
卧轨自杀未遂是否构成寻衅滋事罪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的规定,寻衅滋事罪包括一系列行为,包括扰乱公共场所秩序的行为。因此,如果一个人实施卧轨自杀未遂并破坏了社会秩序,就可能会被视为寻衅滋事罪并受到法律的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