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反倾销案发起之前,出口企业应采取早期的防范和避免措施,以避免反倾销的产生。为了加大对反倾销的避免和防范,出口企业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做法,通过对外投资、占领国际市场,以规避进口国的反倾销指控。此外,中国的企业还可以充分利用其他国家和地区实施的贸易自由化和投资自由化政策的优势,以及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便利,通过在全球范围内配置生产工序,从而减少对特定市场的依赖。例如,中国彩电企业可以通过重新进入欧盟市场,并避免单一产品出口的限制,如最低限价和进口配额。
在反倾销调查期间,出口企业需要进行应诉工作。这项工作需要政府、商会和行业对出口企业提供支持和指导。对于出口企业来说,应诉工作的充分准备对于取得反倾销胜诉至关重要。除了准备相关的应诉材料外,出口企业还需要根据案情的发展、应诉工作的难易程度以及胜败的可能性,采用其他应诉技巧,例如聘请有影响力、经验丰富且对中国友好的国外律师。如果说早期的反倾销应对是前提的话,那么在调查期内做好企业的应诉工作是反倾销应对的核心,也是取得胜诉的基础。
对每起反倾销出口案件进行反思和总结,无论结果是胜诉还是败诉,对于政府有关部门和出口企业来说都具有深远的影响。这不仅影响各个出口企业的出口利益和未来发展,也影响整个产业的发展趋势,甚至影响一个国家的外贸出口和外贸环境。通过对二十多年来我国反倾销工作的实践进行案例分析和研究,可以得出正面经验和反面教训,这对于政府有关部门和出口企业来说非常重要。
为解决国内反倾销预警存在的"时滞"问题,我认为完善的反倾销预警机制应包括出口产品"倾销"预警和进口国反倾销预警两个方面。
出口产品"倾销"预警包括出口产品"出口量"预警和"出口价格"预警。通过这两方面的预警,出口企业可以提前减少出口量和提高价格,以尽早调整被认为是"倾销"的出口行为,从而维护出口市场的稳定。
出口量预警根据《反倾销协议》第5和第8条的规定,如果某一国家的倾销进口产品数量被查明少于进口成员同类产品总进口量的3%,则该倾销进口产品的数量通常被视为可以忽略不计。除非倾销进口数量少于进口成员同类产品总进口数量3%的那些单个国家,其集体总量超过了该进口成员同类产品进口量的7%。如果主管机关确定倾销幅度属微量,或者倾销进口产品的实际或潜在数量或损害可以忽略不计,那么应立即终止调查。因此,出口企业最好将某一产品的出口数量控制在不超过进口国进口同类产品总量的3%以内。这个3%的标准是进口国实施反倾销调查的警戒线。出口企业可以通过了解进口国的进口情况,包括进口总量、进口国别和进口构成等信息,再通过与主要出口企业的协商或商会、行业的协调,适当控制商品的出口规模和增长速度,以减少被反倾销的机会。
完善的反倾销预警机制还应包括进口国的反倾销预警。进口国可以通过及时监测和分析进口商品的价格和数量等信息,预警潜在的倾销行为。进口国可以建立预警指标和模型,及时发现和识别具有倾销风险的进口产品,以便采取相应的反倾销措施。
临时反倾销措施的定义、形式以及相关规定。临时反倾销措施是在初步认定产品存在倾销并对国内产业造成损害后采取的临时性措施,主要形式包括征收临时反倾销税、要求提供现金保证金等。其遵循WTO《反倾销协议》的规定,必须在调查开始之日起60天后采取,期限一般不超
中国对外反倾销立法的概况。中国的反倾销立法始于199年的对外贸易法,后来为了与国际惯例接轨并适应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颁布了反倾销条例。立法动机主要是维护对外贸易秩序和公平竞争,保护国内产业。改革开放以来,外国对华反倾销频发,中国因缺乏反倾销法规而无力
沙丁鱼产品命名争端,涉及欧共体规章是否违反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主要是关于沙丁鱼类新产品描述和命名的争议。申诉方认为欧共体规定只有北大西洋东部的沙丁鱼能以“沙丁鱼”命名销售,违反了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相关规定。而欧共体及专家组则认为该规章是技术规章,并规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确定倾销造成损害时应当审查的内容,包括倾销进口产品的数量、价格、出口国等。同时,也探讨了商品倾销的目的,如打击竞争对手、建立新市场、阻碍发展中国家的民族经济等。在审查倾销损害时,应依据肯定性证据,不得将非倾销因素归因于倾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