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拖航合同是指一方当事人,即承托方(拖方),利用其拥有或租用的船舶,向他人提供海上拖航服务并收取拖航费。承托方可以是专业的海上拖航企业,也可以是打捞或救助企业。随着海运业的发展,驳船运输货物的需求增加,驳船需要依靠拖船进行拖带。海上石油开发所使用的钻井平台等设备通常无动力,对海上拖航业有较大需求,促进了海上托行业的发展。许多航运国家成立了专营或兼营海上拖航的企业,例如中国**公司、中国**工程服务有限公司和**斯密特国际远洋拖航救助公司。
被拖运方是海上拖航合同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是被拖物的所有人或其他利害关系人。被拖物可以是驳船、其他无动力船舶、钻井平台、浮码头、浮吊等海上漂浮装置,以及失去动力的船舶。
根据《海商法》第七章的规定,海上拖航合同不适用于以下三种情况:
拖船在港区内为船舶提供靠离码头和其他操纵服务。因为大船在靠离码头时由大船指挥,这种服务持续时间较短,手续简便,并且非常常见。这种服务根据其他相关规定处理。
救助方拖带被救助物的情况。
拖轮所有人拖带其所有或经营的驳船,将货物由一港运至另一港,视为海上货物运输。
一般认为,在海商法领域,海上拖航合同是一种独立的合同,与海上运输合同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海上运输合同的目的是运送货物,货物装载在船舶上作为运输工具。而在海上拖航情况下,拖航合同的目的是被拖物,被拖物与拖船通过索具或其他特定装置连接,不装载在拖船或被拖的驳船上。
海上货物运输情况下,承运人除了提供运力外,还负责货物的装船、搬移、积载、运输、照料、保管和卸载。而在海上拖航合同中,承拖方只负责提供拖力,对被拖物视为一个整体承担过失或不完全过失的责任,甚至不负过失责任。
海上拖航中的责任划分问题。根据拖航合同中的责任划分条款,责任可按指挥原则和过失原则确定。对于第三方损害,承拖方和被拖方承担连带责任。承拖方的免责事由包括不可抗力或其他双方无法归责的原因导致的合同无法继续履行,以及特定情况下的过失不承担赔偿责任。在不同
企业合并的两种会计处理方法: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购买法认为企业合并是一个企业主体通过购买方式取得其他参与合并企业净资产的一种交易,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注重资产增值的转化形式对成本费用的影响。而权益结合法则认为企业合并是权益的联合,注重参与合并企业整个年
全球照明电量消耗现状与节能灯的普及问题。数据显示全球每年照明能耗巨大,节能灯推广面临挑战。上海三基欧能照明科技有限公司成功研发出T6型节能荧光灯,节能效果显著,但市场推广初期遭遇困难。在政府支持下,该公司通过一系列举措逐步让人们了解并认可其节能产品,
中国外资市场准入制度的基本含义和体系,包括产业法范畴和企业法范畴的准入规制。该制度旨在确保外资进入符合中国国民经济发展与经济政策要求,随国情变化而调整。文章介绍了相关法律法规,如《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外合资企业法等,并强调了外资市场准入法律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