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院网讯
为了世博会动迁加快进度,负责动迁的公司员工承诺以个人名义补偿被动迁居民金某在外过渡借房8000元。谁知,金某在签约搬离后,却始终没有得到这笔额外补偿费。无奈之下,金某把动迁公司员工仇某、张某、所在街道派驻基地的庄某和动迁公司(黄浦房地产前期开发公司)一并告上法院索讨钱款。近日,上海静安区人民法院一审判决由动迁公司承担给付金某8000元。金某原居住上海市南江路某号,属世博会基地动迁范围,该地块由黄浦房地产前期开发公司负责动迁,仇某和张某是该公司员工,庄某是经街道派驻基地协调配合动迁。2005年12月20日,仇某在金某家中出具承诺书一份,注明“经办人张×、仇×承诺,产权人金×签订协议后,自付8000元给金×,用于金×借房之用。”在8000元的刺激作用下,当天金某即与动迁公司签订了《上海市城市居住拆迁补偿安置协议》。之后,在2006年1月15日,金某完成了搬迁。后,金某因一直没有拿到8000元,于2006年8月3日起诉仇某、张某和庄某到法院。同年11月,法院依法追加了动迁公司为案件的共同被告。金某认为仇某、张某和庄某是以动迁工作人员身份与自己商谈,要求自己相信政府和动迁公司,如此行为该属职务行为。法庭上,仇某承认是该动迁公司的员工,负责金某居住地动迁,因金某夫妻对动迁过渡费用有意见,始终未能正式签约。2005年12月20日,是世博会动迁工作一期的最后一天,为了确保动迁工作顺利进行,也为了使金某不损失一期动迁奖励费2万元,更为了不影响金某夫妻感情,仇某承诺以个人名义支付金某过渡费8000元。但是,该承诺不是自己的本意。而金某也曾多次讲不会要动迁工作人员个人钱款,况且,金某原答应在2005年12月30日前搬迁,实际在2006年1月15日才搬走,金某也没有支付过任何对价,故对其起诉不认可。张某则称,尽管自己也是该地块负责动迁人员,但当时自己不在现场,事后也未作签字追认,该承诺与己无关。庄某称自己是街道派驻基地协调动迁工作,仅是以见证人的身份在承诺书签字,对该不该付款无义务。动迁公司承认仇某、张某(均离职)是公司员工,负责包括金某在内的20户居民动迁。按规定,他俩每签约一户两人可各得500元,若在2005年一期奖励最后一天前能签订动迁协议并在年底前搬迁,另外可获得1万元的奖金。由于动迁任务未在一期全部完成,仇某未获得该奖金,仇某已经离职,其出具承诺书一事公司不知情。按动迁政策居民选择货币安置没有过渡费,仇某个人行为与公司无关。即便仇某的承诺是职务行为,按动迁政策的规定,金某主张该8000元也属不当得利。法院认为,身为动迁工作人员仇某应该知道,书写承诺书给被动迁居民金某,白纸黑字绝非儿戏,没有证据证明该承诺书是在遭到欺诈、胁迫等情况下构成。仇某在出具承诺书时是动迁公司的员工,与金某写下承诺书是基于动迁而产生。从承诺书的内容分析,出具承诺书目的是希望金某能按期签下动迁安置协议,承诺内容并不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仇某的行为应认定为职务行为。据此,法院判决由动迁公司给付金某8000元,仇某、张某和庄某则无需承担责任。编辑:李金红
拆迁补偿的法律概念、法律依据、补偿方式以及相关的计算方式。拆迁补偿依据《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进行,包括货币补偿、产权置换和结合型补偿。新条例的颁布标志着拆迁补偿进入民主化、多元化新时代,并引入了二次征询和申请评估复核制度。拆迁补偿计算涉及房
动迁过程中缺乏土地使用证的解决方法,包括配套商品房的产权归属和交易问题,个人房产开发中的替换房屋的土地证办理流程。同时介绍了房屋拆迁补偿的三种方式:产权调换、作价补偿以及两者的结合方式。
城市房屋拆迁的法律程序。从获得建设项目批准文件开始,到最终强制拆迁的过程,详细阐述了拆迁过程中需遵循的各项法律程序和步骤。包括获取政府批准文件、规划许可证、国有土地使用权批准文件,拟定拆迁计划和方案,开设拆迁资金专用账户,申领拆迁许可证,发布拆迁公告
中国关于违法建筑是否可以强拆的问题。文中指出,根据我国的建筑法规,违章建筑是可以强拆的。相关部门在接到报告后会进行勘查,并依法律程序进行处理。同时,文章也探讨了违章建筑的认定和拆迁补偿问题,涉及区分违法建筑与违章建筑、不同违章建筑的情况以及土地使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