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刑事诉讼中,公诉机关基于其控诉职能,对符合法律规定起诉条件的案件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对于不符合起诉条件或没有起诉必要的案件,公诉机关依其职权作出不起诉的决定。不起诉决定被认为是一种司法处分,是检察机关在控方立场下作出的不追诉的内部意思决定。
公诉机关对某一案件作出不起诉的处分,意味着不向法院请求进行审判,放弃对犯罪嫌疑人的控诉。这是公诉机关依其职权从程序上对案件所作的不予追诉的处分,并非对案件进行实体处分。公诉机关无权对案件进行实体处分,即不能处分当事人的人身和财产。如果不起诉决定的案件需要给予被不起诉人行政处罚,应由公诉机关移交有关主管机关处理。不起诉对案件程序上的处理是基于对案件程序的认识,而非实体上的处分。
刑事诉讼中的一个基本原则是“不告不理”,即法院对未经起诉的刑事案件不得受理和审判。起诉意味着启动刑事审判程序,使刑事诉讼进入审判阶段。不起诉则表明刑事诉讼不进入审判阶段,阻断了刑事诉讼的继续进行,意味着刑事诉讼程序的终止。这也是不起诉决定的直接法律后果。
不起诉决定一经作出,即具有终止诉讼的法律效力,诉讼不再继续进行。然而,不起诉的法律效力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即使经过不起诉处分,案件的追诉权并未消失。如果出现新的证据或发现新事实,或原处分所凭证物被证明为伪造或变造,或所凭证言、鉴定或通译被证明为虚伪,或所凭通常法院或特别法院的裁判已经确定裁判变更,或参与侦查的检察官因该案件犯职务上的罪行已经证明,公诉机关可以撤销原来的不起诉决定,依法向法院提起诉讼。被害人对不起诉决定不服的,也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作为一种自诉案件,以寻求法律上的救济。
根据新《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人民检察院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作出不起诉决定。这意味着人民检察院对于这些情形的不起诉决定并非必须作出,而是根据具体情况酌定是否作出。这种自由裁量权的行使被称为酌定不起诉,与法定不起诉相对应。我国刑事诉讼采用法定起诉主义为主,即犯罪嫌疑人符合法律规定应当被追究刑事责任时,检察机关必须对其起诉。同时,也采用起诉便宜主义原则,即检察机关有权裁量是否对犯罪嫌疑人起诉。酌定不起诉正是起诉便宜主义的体现,也是法律赋予检察官自由裁量权的体现。
刑事案件起诉书的内容和要求,包括起诉书的主要部分如首部、犯罪事实和证据、结论和附项等。文章还介绍了检察院提起公诉的意义和权力以及刑事案件开庭前的准备工作,包括确定合议庭组成人员、送达起诉书副本、通知相关人员和公开审判等流程。
刑事案件在公诉科中如何变更强制措施以及提起公诉的条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等有权申请变更强制措施,公诉科负责审查并决定是否提起公诉。提起公诉的条件包括犯罪事实已经查清、证据确凿充分、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
被害人在公诉案件中的独立诉讼地位及其诉讼权利与义务。被害人享有控告、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等权利,并需履行相应义务。如认为公安、检察机关对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犯罪不立案、不起诉,被害人可要求法律监督。被害人既可以向检察院申诉,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刑事诉讼法修正案通过后,不起诉制度发生了变化,原有的免予起诉制度不再适用。因此,我们需要重新界定不起诉的性质。不起诉是公诉机关基于控诉职能作出的决定,只有符合法定起诉条件的案件才能提起诉讼,其他不符合条件或没有起诉必要的案件,公诉机关会依职权作出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