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诉讼中的证据规则有哪些?
时间:2024-08-28 浏览:24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我国刑事诉讼中的证据规则
审判机关取证原则
根据我国刑诉法第43条、45条以及相关解释的规定,审判机关在收集和调取证据时有权利和义务,并有一些具体的操作程序。虽然我国现行的庭审方式存在较大程度的法官职权运用,但立法已明确收集调取证据是审判机关的权力和义务。
最佳证据规则
最佳证据规则适用于书证,即原始文字材料的效力优于复制件。根据最高法院的解释,要求收集和调取的书证应为原件,只有在取得原件困难时,才可以使用副本或复印件。此规则不仅适用于书证,也适用于物证。
非法言词证据排除原则
我国刑诉法第43条和相关解释明文禁止以非法手段收集证据,并明确非法取得的证言、被害人陈述和被告人供述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言词证据包括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被告人供述和鉴定结论。
口供补强规则
我国刑诉法第46条规定,只有被告人供述没有其他证据的情况下,不能认定有罪和处以刑罚。被告人口供不能作为有罪判决的唯一依据,需要提供其他证据进行补强。
证人作证规则
证人证言是刑事诉讼中常见的证据种类之一,对于查明事实、了解案情具有重要影响。我国刑诉法第48条明确规定了证人的作证义务,并在其他法律法规中对证人的权利保障、证人必须具备的条件、证人证言的收集方式、质证程序和采信要求等作出了具体规定。
认证规则
认证是对某一证据能否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进行审查判断。根据我国刑诉法第42条第二款和最高法院的解释,证据必须经过法庭调查程序查证属实,未经认证的证据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使用。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立案通知书的下达时间
刑事诉讼中立案通知书的下达时间,以及当公安机关不立案时的解决方法。文章还介绍了公安立案后的程序,包括侦查活动、移送审查起诉和判决等流程。同时,提到了相关法律规定的判决标准和程序。
-
报案和扭送的具体内涵
报案和扭送在刑事诉讼中的含义和区别。报案指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公民向司法机关报告犯罪事实或犯罪嫌疑人,而扭送则是公民将当场抓获的违法犯罪分子强制送交司法机关处理。二者有明显的区别,报案人一般是偶然发现犯罪行为或事实,而扭送人则是将已抓获的犯罪分子
-
尸检报告不重新鉴定的处理方式
公安机关在办理刑事案件过程中处理尸检报告的方式。规定中明确了公安机关可以进行尸体解剖以确定死因,并通知家属到场或记录无法通知的情况。对于查明死因且无需继续保存尸体的,公安机关通知家属领回或经批准及时处理。对于没有异议的尸检报告,公安机关认为无需保留尸
-
瑕疵证据与非法证据的界限
瑕疵证据与非法证据的界限。非法证据指侵犯公民权利,违反法定程序,影响证据可采性的证据。瑕疵证据是在取证过程中存在轻微违规但可进行补正或合理解释的证据。两者判断标准包括侵犯公民权利的程度、违反法定程序的性质和程度,以及证据可采性的影响。文章还讨论了关于
-
合法性原则
-
刑事诉讼中的诉讼关系
-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赔偿范围包括误工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