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位主要负责人在发生安全事故时怎么做
1、生产经营单位发生安全事故的,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应当立即组织抢救;
2、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不得在事故调查处理期间擅离职守。
3、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五十条 生产经营单位发生生产安全事故时,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应当立即组织抢救,并不得在事故调查处理期间擅离职守。
二、发生安全事故后如何报告
事故发生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向本单位负责人报告;单位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当于1小时内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
情况紧急时,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可以直接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依照下列规定上报事故情况,并通知公安机关、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工会和人民检察院:
(一)特别重大事故、重大事故逐级上报至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
(二)较大事故逐级上报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
(三)一般事故上报至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
通过上述分析知道,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的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发生安全事故的,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应当立即组织抢救,并不得在事故调查处理期间擅离职守。如果需要法律方面的帮助,读者可以到手律网进行咨询。
工程安全事故处理的相关资料要求。事故发生后,相关人员应立即报告,负责人需在1小时内向政府部门报告。抢救和排除险情需要组织指挥,重大事故需逐级上报。处理事故时,人员应保持冷静、果断,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及时报告、抢救险情和处理事故的冷静是保障安全的关
经营者的安全保障义务的定义、内容以及法理基础等各个方面。义务内容包括保护消费者和潜在消费者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涵盖了在特定服务场所中的积极和消极不作为义务。该义务的法理基础是社会活动安全注意义务,强调从事危险活动的经营者应采取必要措施保护他人安全。主体
安全保障义务的法律定义及主体,指出这是一种基于诚信和公平原则的法律义务,主体为服务场所的经营者。我国《侵权责任法》第37条确认了安全保障义务制度,但其纠纷复杂,涉及多种案由。法官在审理时需确定损害事实及原因,并判断其是否属于安全保障义务范围内,如何界
遭遇医疗事故时患者能申请的救助措施。患者在发现医疗事故后应首先向科室负责人报告,科室负责人再向医疗服务监控办公室或总值班汇报。经过调查核实后,患者可根据相关情况向监控委员会申请救助,寻求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