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法 > 犯罪 > 共同犯罪 > 教唆罪的判定标准

教唆罪的判定标准

时间:2025-06-09 浏览:5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359770

教唆罪的成立要件

教唆罪成立需要满足以下四个要件:

  1. 教唆者必须有故意
  2. 被教唆者必须因为教唆者的行为而产生特定犯罪的意图,并且这种意图是教唆者可以预见的。如果教唆者无法预见被教唆者的犯罪行为,那么就不能构成故意,对于被教唆者的犯罪行为,就不能构成教唆罪。因此,如果某人因为自己的过失导致他人犯罪,那么就不能被认定为教唆罪。例如:(1)甲与乙闲谈时无意中提及丙家中藏有黄金,导致乙前往丙宅行窃,乙的行为虽然是由甲的谈话引起的,但是甲并没有故意教唆,因此不能承担教唆罪的责任;(2)当母亲误解14岁以上的孩子的情况时,孩子解释时,由于母亲不听解释,导致孩子犯罪,法院也不能认定为在“母亲的教唆下犯罪”,因为即使在孩子解释而母亲不听的情况下,也不构成故意。

  3. 教唆者必须有教唆行为
  4. 教唆罪在客观上必须存在教唆他人犯罪的行为,对于教唆的方法并没有法律上的限制。在解释上,认为只要能达到教唆的目的就可以。无论是言语、文字还是行为,只要是明示或者默示的,都可以构成教唆。但是不能使用强暴或者胁迫的方法,因为这样会使被教唆者失去自由意志,成为直接犯罪的行为,教唆者应该被追究间接正犯的罪责。

  5. 被教唆者必须是特定的人
  6. 煽惑罪的受害者通常是多数不特定的人。例如,以文字或演讲宣扬犯罪行为的煽惑,其受害者通常是不特定的人,而教唆罪是以特定人为对象的。因此,被教唆者必须是特定的人,这是与煽惑罪的主要区别。

  7. 被教唆者必须具备责任能力
  8. 被教唆者必须具备自行判断的能力,教唆者只是提供犯意让其自行选择。如果被教唆者没有责任能力,那么他就没有自由选择的权利,相当于机械行为,教唆者就成为间接正犯。我国现行刑法对于教唆罪采取主观主义,因为其恶性较大,应该独立处罚,这符合刑法第二十九条第二项和第三项的规定,足以显示教唆罪的独立性。

教唆犯的刑事责任

教唆犯的刑事责任分析

在法律上,并没有教唆罪的定义,只有教唆犯。教唆犯是指故意唆使他人犯罪的犯罪分子。他通过劝说、利诱、授意、怂恿、收买、威胁以及其他方法,将自己的犯罪意图灌输给原本没有犯意或者犯意不坚定的人,使其决意实施自己所劝说、授意的犯罪,以达到犯罪的目的。

根据刑法的规定,对于教唆犯的刑事责任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1. 教唆他人犯罪,应根据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来处罚。
  2. 所谓教唆犯在共同犯罪中的作用,是指教唆行为在共同犯罪中所占的地位和它的实际危害。也就是说,教唆犯的教唆方法、手段、程度,对于完成共同犯罪所起的作用,以及在实施所教唆的犯罪中所起的作用。由于教唆犯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其行为的危害程度也不同,所以在处罚上也应有所区别。对于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教唆者,应按照刑法对于主犯的处罚规定进行处罚。

  3. 教唆未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重处罚。
  4. 这是因为未成年人的发育不够成熟,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容易受到坏人的教唆而陷入犯罪的歧途。因此,教唆未成年人犯罪本身就是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具有更大的社会危害性。为了保护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打击坏人对他们的腐蚀,法律对此作出了特别规定。

  5. 如果被教唆人没有实施被教唆的罪行,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
  6. 所谓“被教唆人没有实施被教唆的罪行”包括两种情况:一是教唆犯的教唆没有起到使被教唆人产生犯罪意图,实施犯罪的作用,被教唆人既没有实施教唆犯教唆的犯罪,也没有实施其他犯罪,教唆行为没有造成实际危害结果。二是被教唆人没有实施所教唆的罪行,而犯了其他罪行。不论哪种情况,都构成了教唆犯罪,应当承担刑事责任。但是由于被教唆人没有实施所教唆的罪行,教唆犯的教唆行为尚未造成实际的危害结果,或者虽然造成危害结果,但与其教唆行为没有因果关系,因此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九条的规定,教唆他人犯罪的,应根据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来处罚。教唆未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主犯与首要分子的区别及处罚

    主犯与从犯的区别以及处罚。主犯包括组织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犯罪分子和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从犯则包括起次要作用的实行犯和教唆犯,以及起辅助作用的从犯。主犯的处罚依据其在犯罪中的地位和作用,从犯的处罚则依法从轻、减轻或免除。此外,被胁迫参

  • 过失犯罪的定罪与勉处问题

    过失犯罪的定罪与勉处问题。根据《刑事诉讼法》规定,对于情节轻微的过失犯罪,可以不认定为犯罪,处理方式包括撤销案件、不起诉、终止审理或宣告无罪。处理决定需根据法律规定特定情况做出。

  • 共同犯罪中的首要分子:定义和作用

    共同犯罪中的首要分子的定义、作用以及类型。首要分子在集团犯罪或聚众犯罪中起组织、策划、指导作用,是主犯的一种。中国刑法对首要分子的处罚在定罪量刑中具有重要作用,集团犯罪中的首要分子更是被严惩的对象。刑法对首要分子的类型和处罚都有具体规定。

  • 如何认定共同犯罪

    共同犯罪的认定和分类。共同犯罪分为一般共犯和特殊共犯即犯罪集团两种形态。文章详细解释了主犯、从犯、胁从犯和教唆犯的概念,并阐述了共同犯罪的客观方面包括各共同犯罪人的行为都是犯罪行为、指向同一目标、彼此联系、互相配合,以及各行为与犯罪结果有因果关系。共

  • 刑法第27条第2款的适用
  • 少年团伙持刀抢劫的处罚标准
  • 从犯量刑比主犯重如何申请减刑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