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有关司法解释,先予执行适用于追索赡养费、扶养费、抚育费、抚恤金、医疗费用的案件。这些案件涉及到维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因此应当优先予以执行。
先予执行还适用于追索劳动报酬的案件。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是其合法权益,为了保护劳动者的权益,先予执行是必要的措施。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有关司法解释,情况紧急是先予执行的另一个适用条件。情况紧急主要包括以下情况:需要立即停止侵害、排除妨碍的;需要立即制止某项行为的;需要立即返还用于购置生产原料、生产工具款的;追索恢复生产、经营急需的保险理赔费的。
上述类型的案件如果需要先予执行,还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先予执行是预先实现权利人的权利,因此当事人之间权利义务关系必须明确。在司法实践中,要求案件的基本事实清楚,人民法院能够判断谁是权利人以及权利人享有何种性质的权利。被申请人承担的义务通常属于给付、返还或赔偿义务。
申请人必须具有实现权利的迫切需要。如果申请人不预先实现相关权利,其生活或生产将面临极大困难。
先予执行的申请应由当事人主动向人民法院提出,人民法院不能主动依职权裁定采取先予执行的措施。当事人自己最清楚是否因生活或生产的急需而要立即实现相关权利。
被申请人必须具备履行的能力,只有被申请人具有履行的能力,申请人的申请才有可能实现,人民法院作出的先予执行裁定才有实际意义。
一旦先予执行的裁定作出,即发生法律效力,当事人不得提起上诉。当事人不服先予执行裁定的,可以申请复议一次,但在复议期间,不停止裁定的执行。先予执行裁定的效力,只有在人民法院判决生效或者人民法院撤销先予执行的裁定后才消失。
公司被执行期间是否可以更换法人代表的问题。我国法律并未禁止在公司被执行期间进行法人代表的变更,但会受到一定限制。人民法院在执行过程中,可以传唤或拘传被执行人或其法定代表人等接受调查询问。执行程序的发生需具备特定条件,如具备作为执行根据的法律文书且已发
普通债权和罚金的执行顺序以及罚金与罚款的区别。在执行顺序上,当被执行人的财产不足以支付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时,应按照一定顺序执行,普通债权在罚金之前执行。罚金与罚款在性质、决定机关、法律依据和适用对象上存在明显不同。
法人和执行董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的定义、特点和职责。法人指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组织,承担有限民事债务。而执行董事在规模较小的有限责任公司中设立,可以兼任公司经理,其职权由公司章程规定。公司的股东根据其公司类型和出资额度承担责任。
交通事故调解书的法律效力问题。当事人可向公安交管部门请求调解或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调解协议依赖双方自愿履行,不具备法律上的强制力。公安交管部门的调解书不是诉讼前置程序,如对方反悔并起诉至法院,当事人可将调解书作为证据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