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责任承担顺序,合伙债务清偿在企业正常运行期间不与合伙人的财产发生牵连关系。在不涉及企业清算时,合伙人的财产与合伙企业的财产是相对独立的。企业债权人在主张权利时应直接针对的义务主体是合伙企业而不是合伙人,也不能同时向二者一并主张。
进入清算程序后,是否牵涉到合伙人连带责任的启动应根据合伙企业债务清偿能力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判断。当合伙企业资不抵债时,对其债务应以企业全部财产进行清偿,并应在支付清算费用和职工工资、社会保险费用、法定补偿金以及缴纳所欠税金、清偿债务后,将剩余财产按照约定或法定的股权比例向投资人进行分配。
在合伙企业不能清偿到期债务时,合伙人应当承担连带责任。这里的"不能清偿"指的是企业在资不抵债时所导致的责任能力瑕疵情形下的客观不能,而不是指企业未按约履行义务所产生的迟延清偿现象。
当合伙企业不能清偿到期债务时,债权人可以向法院提出破产清算申请,也可以要求普通合伙人进行清偿。合伙企业被宣告破产时,普通合伙人对合伙企业的债务应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因此,合伙人的无限连带责任是一种补充清偿责任。
在合伙企业的正当运行期间,不涉及投资人消极责任的启动,是因为我国的合伙企业法赋予了合伙企业独立的商事主体地位。虽然合伙企业并不是独立的法人,但其独立的商事主体地位不容否认。
当合伙企业及其合伙人的财产足以清偿各自的债务时,各债权人应当遵循债权债务法律关系的相对性原理,分别向各自的债务人主张权利。合伙企业的债权人不得跨过合伙企业而直接向合伙人主张权利或涉诉。反之,合伙人的债务人也不得直接向合伙企业主张用该合伙人的股权份额进行清偿。
当合伙企业的债权人和合伙人的债权人并存时,可能产生两类债权人之间的权利竞争情形,尤其是在各自所对应的直接债务人的责任能力存在不足时,这种冲突会更为严重。此时,应当遵循"分别优先权"规则。即合伙企业的债权人相对于合伙人的债权人在合伙企业的财产体系中享有优先权;合伙人的债权人相对于合伙企业的债权人在合伙人的财产体系中享有优先权。一方优先权用尽后有剩余财产的,另一方享有补充求偿权。分别优先权产生的法律基础是由于合伙企业与合伙人的商事主体地位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各自的债务产生于不同的法律主体之间所致。
当某第三人既是合伙人的债权人又是合伙企业的债务人时,该第三人不得以其对合伙人的债权来对其所负的合伙企业债务行使抵消权。但该债务系由为执行合伙事务或与合伙企业直接相关的事由而所产生的债务除外。也即,第三人抵消权的行使应当受到是否与合伙企业直接相关这一条件的限制。否则,无条件地行使抵消权等于使其在合伙人处所享有的债权受到了全额清偿。这在该合伙人存在多个债权人且其偿债能力不足的情形下对其他债权人会产生不公,同时也损害了合伙企业及其他合伙人的正当利益。
合伙清算纠纷的处理问题。首先讨论了确认合伙关系的纠纷,涉及入伙、退伙的问题;然后介绍了如何正确区分合伙解散和退伙,以及合伙解散时财产的处理方式;接着讨论了合伙财产占用纠纷的处理和合伙人合谋逃避债务的处理;最后提到了合伙清算纠纷的法院管辖问题,遵循“原
普通合伙企业的合伙协议与有限合伙的入伙协议的区别。首先介绍了合伙协议和入伙协议的定义和目的,然后阐述了它们的签订时间和程序以及入伙协议的成立和生效。最后提到《合伙企业法》第19条的规定在普通合伙企业的合伙协议中的适用,并不适用于有限合伙的入伙协议,建
有限合伙企业中退伙应注意的事项。在退伙过程中,合伙人需关注财产退还、损益分配和债务承担等问题。法律规定了退伙时的结算方式、财产份额退还办法以及退伙人对合伙企业债务的责任。有限合伙人退伙后,仍需对其退伙前产生的企业债务承担责任。
有限合伙退伙协议的生效时间问题。协议生效主要依据合同法规定,合同成立即生效,但如合伙协议或规章制度中有相关约定,按约定执行。此外,附条件或期限的退伙协议需在满足约定条件和期限后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