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定意见是司法鉴定活动的产物,指的是在诉讼过程中就案件专门性问题进行的鉴别、判断意见。鉴定意见具有证明案件事实的功能,在刑事诉讼中尤为重要,尤其是在故意伤害案件中,没有伤情鉴定很难认定犯罪嫌疑人的犯罪构成。
在实践中,一些被害人拒绝做伤情鉴定给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带来了难题。根据《公安机关办理伤害案件规定》第19条的规定,如果具备即时进行伤情鉴定条件,公安机关的鉴定机构应在受委托之时起24小时内提出鉴定意见,并在3日内出具鉴定文书。如果不具备即时进行鉴定条件,应在受委托之日起7日内提出鉴定意见并出具鉴定文书。对于一时难以进行鉴定的情况,待伤情稳定后及时提出鉴定意见,并出具鉴定文书。
然而,由于犯罪嫌疑人羁押期限是法定的,大部分伤害案件在进入提请审查逮捕阶段时,往往因伤情不稳定、治疗未终结而无法进行伤情鉴定。这导致侦查机关只能根据住院病历等材料作出基本的伤情判断,并决定是否提请批准逮捕。然而,这种做法存在很大风险,因为被害人与犯罪嫌疑人达成和解协议、被威胁不敢配合鉴定、犯罪嫌疑人获得被害人谅解、被害人病情稳定后不配合司法机关做伤情鉴定等情况都可能导致检察机关无法提起公诉。这些案件看似已经了结,但实际上存在严重的不良后果。
针对被害人不愿配合做伤情鉴定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予以解决:
1. 在涉及伤情鉴定案件中,公安机关立案前,应向被害人告知应当履行鉴定的义务以及不配合鉴定的法律后果。立案后,被害人拒绝配合进行伤情鉴定时,司法机关可以强制鉴定,由公安机关负责执行。需要注意的是,该措施仅适用于需要进行伤情鉴定的公诉案件,并且该伤情鉴定对证明犯罪构成事实必不可少,并且被害人明确表示拒不配合或存在故意逃避鉴定的情形。
根据《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第八十二条的规定,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应当进行重新鉴定:
1. 鉴定程序违法或者违反相关专业技术要求,可能影响鉴定意见正确性;
2. 鉴定机构、鉴定人不具备鉴定资质和条件;
3. 鉴定意见明显依据不足;
4. 鉴定人故意作虚假鉴定;
5. 鉴定人应当回避而没有回避;
6. 检材虚假或者被损坏;
7. 其他应当重新鉴定的情况。
不符合上述规定的情形,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作出不准予重新鉴定的决定,并在作出决定之日起的三日以内书面通知申请人。
我国人身伤害伤残鉴定标准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 不完整性:虽然有多种鉴定标准,但对涉及刑事、民事和行政诉讼损害致残案件伤残评定,国家却没有制订具体的评残标准,导致在鉴定此类案件时没有统一标准,不能有效地保护当事人权益。
2. 不平等性:现有的伤残鉴定标准因制订目的不同,带有明显的行业性,导致同一人、同一损伤在适用不同标准时得出不同的鉴定结果,凸显出明显的不平等性。此外,不同标准在晋级原则上也存在差异,进一步加剧了不平等性。
关于变更诉讼请求时间的相关法律规定。根据《民诉法意见》和《民诉证据规定》,原告增加或变更诉讼请求需在法庭辩论结束前和举证期限届满前提出,但实践中存在争议和宽松处理的情况。对于变更诉讼标的和诉讼标的额的不同情况,需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
交通事故赔偿诉讼的法定程序。该程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进行,包括起诉条件、起诉状的递交以及调解程序等步骤。起诉需符合相关条件,起诉状可书面递交或口头起诉并由法院记录。适合调解的纠纷可先行调解,除非当事人拒绝。
第二审程序的概念和步骤,包括上诉的方式、审理的方式以及审理结果等。第二审程序是对第一审人民法院未生效的判决或裁定进行审理的法律程序,必须遵循一定步骤和方式。上诉可以通过书面或口头方式提出,审理则包括开庭审理和不开庭审理两种方式。二审法院对上诉案件的审
行政诉讼案件的审理期限和庭审程序。普通程序的案件审理期限通常为立案后六个月内,而简易程序则为四十五天内。庭审程序包括开庭准备、开庭审理、法庭调查、法庭辩论和合议庭评议等环节。其中,法庭调查和法庭辩论是核心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