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应当自领取营业执照之日起30日内,向生产、经营地或者纳税义务发生地的主管税务机关申报办理税务登记,如实填写税务登记表,并按照税务机关的要求提供有关证件、资料。
2、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登记注册的企业法人的住所只能有一个,公司在其住所以外地域用其自有或租、借的固定场所设点从事经营活动的,就应当向该场所所在地公司登记机关申请办理分公司登记。
1. 异地经营面临行政处罚的风险,一旦被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查处,可能被处以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企业登记管理条例》第六十九条),或者面临警告、罚款、限期办理登记、责令停业整顿、扣缴营业执照甚至吊销营业执照等行政处罚(《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第六十三条)。
2. 除了行政处罚外,企业还会面临其他的法律风险。按照《合同法》的规定,如果合同中的履行地点不明确,给付货币的,在接受方的所在地履行;给付其他标的的,在履行义务一方所在地履行。
上述所在地即为企业工商登记的住所地,如果住所地和经营地不一致,合同对方的当事人往往会据此抗辩而不履行合同义务,由此导致诉讼中的败诉风险(《民法通则》第八十八条、《合同法》第六十二条)。
3. 因为“异地经营”,有的时候企业甚至会丧失诉讼中的抗辩机会,按照现行法律规定,在无约定管辖情况下,对企业法人提起的诉讼由企业住所地法院管辖。
一旦法院的文书送达到工商登记地址,企业常常会因未收到法院文书失去出庭辩护机会(如被物业签收、公告送达等等),经由法庭缺席判决而承担败诉风险(《民事诉讼法》第二十一条)。
新《合伙企业法》规定的合伙企业类型及其基本特征。合伙企业主要分为普通合伙和有限合伙两种类型,前者由普通合伙人组成,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后者由普通合伙人和有限合伙人组成,有限合伙人责任限于认缴出资额。此外,合伙企业具有由各合伙人组成、共同出资、共同经营、
债务执行制度的比较,具体分析了民事执行与破产制度的不同之处。破产制度旨在保障债权人平等受偿和诚实债务人解除债务压力的机会,体现了公平观念与现代人文精神。而民事执行程序则注重效率,追求资源的最佳配置。此外,破产诉讼集中清理债务关系,提高诉讼效率,对合伙
我国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中定义的其他组织的范围,包括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等依法登记并领取营业执照的企业形式,以及社会团体的分支机构、法人的分支机构等。此外,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分支机构,乡镇企业和街道企业
签订合伙协议时的风险提示和协议的主要内容。在合伙人资格审查方面,强调了选择理智的合伙人需考虑其物质实力和软实力。合作协议旨在促进产业销售市场发展,明确了合伙经营项目和范围、合伙期限,同时强调了合伙人出资的重要性,包括出资种类、折价、登记等细节。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