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劳动工伤 > 保护监察 > 女职工 > 女职工哺乳期规定

女职工哺乳期规定

时间:2025-03-14 浏览:21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364262
对广大女职工来说,在职期间怀孕的情况是非常普遍的,然而怀孕期间以及哺乳期间假期以及待遇问题关乎到广大女职工的利益。那么,女职工哺乳期规定是怎样的?关于这方面的知识,下面手心律师网小编将为大家详细说明,希望会对您有帮助。

一、哺乳时间安排

根据法律规定,女职工在哺乳期间,用人单位应当在每天的劳动时间内为其安排1小时的哺乳时间。如果女职工生育多胞胎,每多哺乳一个婴儿,每天的哺乳时间应增加1小时。

二、禁止从事劳动

在婴儿未满一周岁的哺乳期间,不得安排女职工从事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工作,以及其他与哺乳期禁忌相关的工作。此外,用人单位也不得安排女职工延长工作时间和夜班劳动。

三、哺乳假

女职工在哺乳期间,也可以向用人单位请哺乳假。是否准许请哺乳假由用人单位批准。女职工在哺乳期间的工资应按不低于生育津贴的60%支付,但不得低于当年度企业最低工资标准。

劳动法哺乳假假期及待遇

一、生育第一个子女

女职工生育第一个子女并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可请哺乳假6个月,并且可以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发放至子女满14周岁)。

二、生育第二个子女

女职工生育第二个子女的,可请哺乳假3个月。这符合计划生育条例允许生育第二个子女的规定。

三、独生子女的女职工

对于有条件的单位,也可以给独生子女的女职工请哺乳假一年,包括产假。在哺乳假期间,工资照发。不过,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不发放。

四、假期待遇

请3个月或6个月哺乳假的女职工,其工资按照基本工资加职务岗位津贴和省直补贴的80%发放。这不会影响晋级、调整工资和计算工龄。

请一年(含法定产假)哺乳假的女职工,工资照发,但职务(岗位)津贴和省直补贴停发。同样,这也不会影响晋级、调整工资和计算工龄。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不发放。

五、双生以上的女职工

对于双生以上的女职工,可以实行产后休息一年。在产假以外的工资方面,按照基本工资的80%发放。

六、哺乳时间安排

抚育未满周岁婴儿的女职工,在每班工时内应给予两次哺乳时间,每次哺乳时间为30分钟,包括人工喂养。也可以将两次哺乳时间合并使用。对于双生以上的女职工,哺乳时间按照单胎哺乳时间的倍数增加。哺乳时间及途中往返时间应扣除劳动定额,但工资照发。

七、延长哺乳期

如果婴儿满周岁后被确诊为体弱儿,可以适当延长哺乳期,但最长不超过六个月。

八、更年期综合症的女职工

对于确诊患有更年期综合症且症状较重的女职工,每月可给予1-2天的公假休息。

九、教师产假

对于教师产假正值寒暑假期间的,其寒暑假休假时间可以顺延,根据国家教委教人[1992]8号文件的规定。

十、解除劳动合同

对于实行劳动合同制的女职工,在合同期未满的情况下,不能以怀孕、生育、哺乳为由解除其劳动合同。

十一、男方护理假

对于男女双方均晚婚晚育的情况,男方可以享受5-7天的护理假。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女职工哺乳期规定

    女职工哺乳期的法律规定和相关待遇。包括哺乳时间的安排、禁止从事的劳动、哺乳假及相关待遇等。女职工在哺乳期间享受特殊保护,用人单位需遵守相关法规,为女职工安排哺乳时间,禁止安排高强度劳动和夜班劳动,同时女职工请哺乳假期间的工资待遇也有明确规定。此外,还

  • 散装食品索赔难点解析:标识不全问题较为普遍

    产假是指职业女性在分娩前后的休假待遇,一般为分娩前半个月至产后两个半月,晚婚晚育者可延长至四个月。女职工生育享受不少于98天的产假,期间用人单位不得降低工资、辞退或解除劳动合同。职业女性休产假期间享受生育保险待遇,社保基金报销医疗费用并发放生育津贴;

  • 哺乳假假期待遇怎样算

    哺乳假假期待遇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算,哺乳假国家规定在劳动时间内每天有1小时,女职工生育多胞胎的,每多哺乳1个婴儿每天增加1小时哺乳时间。女职工在哺乳期内,用人单位不得延长劳动时间或者安排夜班劳动。

  • 什么情况下有哺乳假期?

      哺乳假期是指作为不满一周岁婴儿的母亲,所拥有的给孩子哺乳的时间。  1、女职工符合计划生育规定分娩,产假期满后抚育婴儿有困难;  4、婴儿满周岁后,确诊为体弱儿,可适当延长哺乳期,但最多不超过六个月。  2、生育第二个子女,哺乳假3个月。女职工提出了

  • 产假工资怎么算?
  • 员工哺乳期可以不上班吗
  • 女职工哺乳期可以延长哺乳假吗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