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逐出境既可作为行政处罚,也可作为刑事处罚,具体取决于外国人是否涉及犯罪行为。对于外国人违反治安管理或出入境管理,尚未构成犯罪但情节严重的情况,承办的公安机关可向公安部报告并决定驱逐出境。公安部的驱逐出境决定为最终决定,并由承办机关宣布和执行。
我国不仅在刑法中规定了驱逐出境,行政法也对驱逐出境进行了规定。根据1985年颁布的《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法》第30条规定:“对于本法第二十九条所列行为情节严重的,公安部可以处以限期出境或者驱逐出境处罚。”1994年修订的《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法实施细则》第40条规定:对非法入出中国国境的外国人,可以处以拘留,并可同时限期出境或驱逐出境。
关于驱逐出境是否构成刑罚的问题,存在三种不同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驱逐出境是一种刑罚方法。根据《刑法》第35条的规定,驱逐出境既可以独立适用,也可以附加适用,符合附加刑的基本特征。由于驱逐出境只能由人民法院对犯罪的外国人适用,因此它是一种特殊的附加刑,而非行政强制措施。
第二种观点认为,驱逐出境既不属于《刑法》第33条规定的主刑,也不属于《刑法》第34条规定的附加刑。此外,驱逐出境可由法院判处,也可由公安机关命令宣布。因此,驱逐出境不是刑罚,而是一种行政强制措施。
第三种观点认为,驱逐出境既是一种刑罚方法,又是一种行政强制措施。当驱逐出境由人民法院判决时,它是一种刑罚方法。然而,根据我国法律规定,驱逐出境也可以作为行政强制措施,即行政处罚,由公安机关命令宣布。因此,驱逐出境既是法院宣判的刑罚方法,也是一种行政强制措施。
一般认为,作为刑罚的驱逐出境与作为行政措施的驱逐出境存在以下原则区别:
1. 处罚的性质和适用的对象不同。刑法规定的驱逐出境属于刑事处罚,适用于在我国境内犯罪的外国人。而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法规定的驱逐出境属于行政处罚方法,适用于违反入境出境管理的外国人。
2. 主管机关和适用的法律依据不同。作为附加刑的驱逐出境由人民法院依照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判处;作为行政处罚的驱逐出境由地方公安机关依照《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法》和其他相关规定,报告公安部并由公安部作出决定。
3. 执行的时间不同。人民法院判决的驱逐出境独立适用时,从判决生效之日起执行;附加适用时,从主刑执行完毕之日起执行。公安机关决定的驱逐出境,在公安部作出决定后立即执行。
醉驾是否可判缓刑的问题。根据我国法律,醉驾属于危害驾驶罪,可判拘役和罚金。在一定条件下,法院可以宣告缓刑。适用缓刑的条件包括犯罪情节较轻、有悔罪表现等。同时,醉酒驾驶的行政处罚标准是吊销驾照并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且在不同情况下有不同的限制。
限制出境措施的法律根据、法律性质及采取的程序和具体办法。该措施旨在保证民事案件的顺利审理和有效裁判执行。其法律依据包括《公民出境入境管理法》等相关法律。限制出境措施应视为独立保全制度,其采取原则上以当事人申请为基础,法院依职权采取为例外。申请人在申请
中国偷逃税款的追诉时效问题。根据刑法规定,最长追诉时效为十年。犯罪经过一定期限后将不再追诉,具体时效根据不同刑罚有所不同。对于逃税罪,纳税人采取欺骗、隐瞒手段进行虚假纳税申报或不申报将面临处罚。若纳税人补缴税款并缴纳滞纳金且受到行政处罚,通常不再追究
刑法中的驱逐出境作为一种刑罚方法的适用方式和条件。驱逐出境可以独立适用或附加适用,是针对犯罪外国人的特殊附加刑,只能由人民法院适用。与公安机关决定的驱逐出境行政处罚不同,适用驱逐出境需考虑犯罪性质、情节和犯罪人的具体情况,以及国际关系和国际形势。驱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