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某和李某是一家制造公司的员工,分别负责上午和下午的钢筋切割工作。然而,在2017年6月4日,李某来接班时,请求王某帮忙开半小时的切割机,以便自己去找领导报销发票。王某同意了她的请求。然而,仅仅过了20分钟左右,由于插销断裂,飞轮飞出并导致王某的右臂被切断。这不仅导致了4万余元的医疗费用,还使王某残疾。然而,公司却认为王某的意外伤害发生在他应该下班之后,不属于工伤范畴,因此拒绝按工伤处理。
法院审理认为,尽管王某在下班后擅自替同事上班并导致残疾,但公司仍应对其进行工伤处理。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三)项规定,对于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而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情况,应视为工伤。在本案中,王某的情况符合这一规定。
首先,王某的伤害发生在"工作时间"内。所谓"工作时间"是指法律规定的或用人单位要求员工工作的时间。尽管王某当时已经下班,但由于公司仍在进行生产,而李某来接班,这表明这段时间仍然属于"用人单位要求员工工作的时间"。
其次,王某的伤害发生在"工作场所"内。不论王某是为自己上班还是替李某上班,他们都是在同一个环境中,同一个进行日常工作的地方。
最后,王某属于"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从狭义上讲,王某擅自替班并非履行自己本身的工作职责。然而,根据《工伤保险条例》旨在保护劳动者权益的立法本意,这一规定应从广义上进行解释,即凡是在本单位工作时受到伤害的都应视为因履行工作职责而受到伤害。
考虑到李某上班是为了公司的生产,而王某具备相关资质、经验,熟悉周围环境,了解机器性能,并且本身也是该岗位工人,他替李某上班是出于善意,同样是为了公司的生产,最终都是为了公司的利益。此外,王某的伤害是由于插销断裂导致飞轮飞出,而插销断裂既是机器磨损的结果,也是意外。王某既没有故意也没有过失,如果不是他替班,也许受伤的将是李某。
试用期内劳动者在工伤情况下的待遇法律依据。试用期内的劳动者与公司存在实际劳动关系,受到法律保护。医疗期间和伤残等级鉴定后,劳动者享有相应的待遇,包括医疗费用全额报销、按月发放工伤津贴或伤残抚恤金等。不同伤残等级也有不同的待遇,如一次性伤残补助金、生活
上班摔伤的赔偿问题,详细阐述了工伤事故责任的认定要件,包括劳动关系的判断标准、人身损害事实以及排除职工故意引起的事故等。同时,介绍了工伤赔偿的程序,包括用人单位申请工伤认定、伤残鉴定和确定赔偿标准等步骤。
工伤鉴定未达到十级时的处理方式,包括职工可以要求用人单位支付相关费用,以及依据《工伤保险条例》的相关法律规定,职工应享受工伤医疗待遇,包括医疗待遇支付标准和范围、工伤期间待遇、停工留薪期待遇等。
临时工工伤期间是否有工资待遇问题,指出临时工只要符合工伤条件就应享有工伤待遇和工资。同时,文章介绍了工伤保险的定义和作用,包括为劳动者提供医疗救治和生活保障等帮助。还提到了工伤后的等级鉴定和劳动能力鉴定,以及工伤保险费的缴纳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