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侵权责任 > 一般侵权 > 人身权侵权 > 名誉侵权赔偿损失需要证据吗

名誉侵权赔偿损失需要证据吗

时间:2025-04-13 浏览:13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365484

(一) 证明当事人主体资格的证据

在名誉侵权赔偿案件中,首先需要证明当事人的主体资格。这可以通过提供相关证据来实现。

(二) 证明侵权事实存在的证据

为了证明侵权事实的存在,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证据:

  1. 新闻媒体、书刊对公民或法人报道失实损害其名誉的证据,如报道内容的原始载体。
  2. 虚构事实,含沙射影,对他人进行诽谤的文学作品。
  3. 以口头、书面或暴力方式,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侮辱,贬损他人人格的证据,可举出证人证言、书面材料。
  4. 以隐瞒真相、捏造事实并加以传播的方式诋毁他人名誉、信誉,损害他人尊严的证据等。

(三) 证明侵权事实造成损害后果的证据

为了证明侵权事实造成的损害后果,可以提供以下证据:

  • 单位处分、当事人精神受打击患精神病、法人经济效益滑坡等证据。

(四) 被告如主张免责,应提供其没有过错,或没有损害原告名誉权的证据

(五) 有具体诉讼请求的,应提交诉讼请求金额的计算方法、依据和清单

侵害名誉权立案标准

侵害名誉权的立案标准如下:

1、行为人客观上存在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并为第三人知悉

侵权人实施了侮辱、诽谤等行为。侮辱是指以语言或行为公然损害他人人格,毁坏他人名誉的行为。侮辱可以以口头或行为方式进行。行为人通过将现有的缺陷或其他有损于人的社会评价的事实扩散、传播出去,以诋毁他人的名誉,让其蒙受耻辱,可以称之为“以事生非”。

2、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

对于公众人物提起的名誉侵权之诉,在主观过错方面的考察,应当以行为人是否具有实际恶意为标准。没有实际恶意的行为,即使确实损害了公众人物的名誉,也不应认定为侵权。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他人名誉的损害,仍然积极追求这种结果的发生。过失是指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他人名誉的损害,但由于疏忽大意或过于自信等而使损害后果发生。

3、被侵害的对象应当是特定的人

特定的人是指某个具体的自然人或法人。如果没有特定的人,则在法律上就不存在所谓的受害人了。但是,如果某些文学作品在描写中对特定的人进行了侮辱或诽谤,虽然使用的是代号或假名,但读者一看便可知晓其所指的对象是谁,这显然不能因其使用代号或假名而否定作者侵权。因此,如果所指定的对象是特定环境、特定条件下的具体人,即使没有指名道姓,同样可以构成对他人名誉权的侵害。

4、侵权行为对受害人的名誉造成了较严重的损害

侵权行为应使受害人感觉到一种不公正的社会压力或心理负担,精神上受到折磨,心理上遭受创伤。这种不公正的社会压力、心理负担或精神上的折磨必须是客观实在的东西,而不是受害人主观上的一种感受。行为人的某些行为如果没有造成受害人的社会评价降低,则不构成对名誉权的侵害。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确定赔偿数额的标准

    确定赔偿数额的三种标准。首先是基于受害人在名称权受到侵害期间的财产利益损失为标准;其次是以侵权人因侵权行为而获得的财产利益为标准;最后是在损失难以计算的情况下,通过综合评估来确定赔偿数额。评估因素包括侵权行为的程度和情节等。在确定赔偿数额时,一般不应

  • 名誉侵权案件中的证据要求

    名誉侵权案件中的证据要求及确定名誉侵权责任的要素。涉及侵权事实的证据包括文字、音像制品、口头及其他形式的侵权证据,侵权后果的证据需证明直接经济损失及精神损失。法人需提交资格证明和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委托代理诉讼需授权委托书。确定名誉侵权责任考虑主观过

  • 浙江省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

    建发电器制品(深圳)有限公司与中基宁波对外贸易股份有限公司之间的商标侵权纠纷。建发公司提起诉讼,要求中基公司停止侵权并赔偿损失。法院认定中基公司构成侵权,判决其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建发公司经济损失30万元。

  • 精神损失费赔偿标准

    精神损失费的赔偿标准,包括死亡、残疾及侵害人身权益但未造成死亡或残疾的三种情况。赔偿金额分为不同等级,确定金额时需考虑侵权人的过错程度、侵害行为的具体情节、后果、获利情况、经济能力及受诉法院所在地的平均生活水平。目前实际操作中尚无明确标准,由法官依据

  • 人身权属于侵权责任范围吗?
  • 医疗机构泄露隐私的法律责任
  • 浙江金华中级人民法院判决:恶意注册域名侵犯驰名商标,被告应停止侵权并赔偿经济损失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