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民诉法规定,任何案件都可以因一方当事人递交上诉状而引起二审程序,无论案件的标的额大小、案情的复杂程度以及当事人的目的如何。这种规定导致了一些简单甚至非常简单的案件无法及时审结,同时也促使一些当事人滥用上诉权,出于侥幸心理或故意拖延时间等非正当目的提起上诉。这种现象扭曲了公正理念,浪费了法院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也违背了诉讼效率和诉讼经济原则。
由于法院按行政区域设置,地方各级法院由地方负责,地方保护主义干扰司法的现象较为突出。这种情况不利于摆脱地方保护主义和人情关系的影响,也不利于提高法院办案质量。此外,终审法院的级别偏低,限制了法院办案质量的提高。因此,两审终审制在现实中往往变成了两审不终审,导致当事人对终审判决不断申诉。
内请制度是指下级法院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向上级法院请示并获得答复的制度。然而,这种制度并没有法律根据,不符合独立审判的要求,给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的不合法干预提供了机会,也妨害了当事人的上诉权的行使。
由于绝大多数的案件是由基层法院作为一审,高级法院进行二审的案件数量有限,高级审判机构的优秀人员和法律专家很少能直接参与案件的具体审理,这导致了一些良好的审判条件不能充分运用,损失了当事人的权益,影响了案件质量和高级审判人员的锻炼。
根据民诉法规定,二审法院应当对上诉请求的事实和适用法律进行审查。然而,不同的法院在理解和适用法律上难免有出入,导致法律适用难以统一。此外,由于民事法律的不完善和弹性,不同法院对法律的理解和适用也存在差异。这种法律适用的不统一可能导致同类案件因法律适用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结果。
审判监督制度是两审终审制度的保障和补充,但它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审判监督的改判会削弱终审判决和裁定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使终审判决失去终审的意义。其次,审判监督的程序不够严密,法律规定不够完善,容易受到人情、金钱和权势的干扰。此外,审判监督的成本较高,不经济,可能导致案件经过多次审理,费时、费力、费钱。
关于变更诉讼请求时间的相关法律规定。根据《民诉法意见》和《民诉证据规定》,原告增加或变更诉讼请求需在法庭辩论结束前和举证期限届满前提出,但实践中存在争议和宽松处理的情况。对于变更诉讼标的和诉讼标的额的不同情况,需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
交通事故赔偿诉讼的法定程序。该程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进行,包括起诉条件、起诉状的递交以及调解程序等步骤。起诉需符合相关条件,起诉状可书面递交或口头起诉并由法院记录。适合调解的纠纷可先行调解,除非当事人拒绝。
第二审程序的概念和步骤,包括上诉的方式、审理的方式以及审理结果等。第二审程序是对第一审人民法院未生效的判决或裁定进行审理的法律程序,必须遵循一定步骤和方式。上诉可以通过书面或口头方式提出,审理则包括开庭审理和不开庭审理两种方式。二审法院对上诉案件的审
行政诉讼案件的审理期限和庭审程序。普通程序的案件审理期限通常为立案后六个月内,而简易程序则为四十五天内。庭审程序包括开庭准备、开庭审理、法庭调查、法庭辩论和合议庭评议等环节。其中,法庭调查和法庭辩论是核心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