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劳动工伤 > 工伤鉴定 > 工伤鉴定程序 > 申报劳动能力鉴定所需材料及要求

申报劳动能力鉴定所需材料及要求

时间:2025-05-08 浏览:0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367042
在现实社会中,我们发现劳动者在用人单位工作时,难免会受伤。而相信有很多人对于如何申报劳动能力鉴定,以及申请工伤鉴定的医疗期,不太了解。对此,手心律师网小编在本文为大家具体介绍,希望分享的内容能够有所帮助。

1. 劳动能力鉴定申请表

申请人需填写《劳动能力鉴定申请表》,并在表上贴上一寸近期免冠照片。若有单位负责,则需压照片盖上单位公章。个人申请需提供单位名称、单位详细地址、单位联系人姓名及电话,并当场通知单位联系人。

2. 工伤认定决定书

申请人需提供工伤认定决定书的原件及复印件。

3. 身份证

申请人需携带本人身份证的原件及复印件。

4. 病历材料

申请人需提供完整连续的病历材料。对于住院的情况,需提供住院病志原件,并持患者本人身份证到医院病案室复印病志。复印件需加盖医院病案管理专用章。原件将由鉴定中心保留,申请人可再次前往病案室提取复印件。对于未住院的情况,需提供急诊或门诊的病志原件及复印件、诊断书及辅助检查报告单的原件及复印件。审核原件将保留复印件。

特殊伤病情况的申报资料及要求

1. 精神疾病

申请人需额外提供由专门的精神病医院开具的《医学精神病鉴定书》的原件及复印件。

2. 智能损伤

申请人需提供智商、记忆商测定报告。

3. 听力受损

申请人需提供电测听、带******值的听觉诱发电位检测报告。

4. 工伤职业病

申请人需提供指定医院出具的《职业病诊断证明》。

申请工伤鉴定的医疗期规定

申请工伤鉴定时,需满足以下最低医疗期:

1-2个月

头皮裂伤、血肿。

3个月

颅骨、颅底骨折、头面部骨折、上肢骨折、肋骨骨折、横突、棘突、椎板骨折、截肢(指、趾)、软组织挫伤、脑震荡、脏器挫伤保守治疗、烧伤(小面积、浅度)、眼科一般性疾病(除外伤性白内障、视神经萎缩、球内异物外)、耳鼻咽喉一般性疾病(除鼻及鼻窦良性肿瘤)、口腔一般性疾病(除口腔额面部严重软组织挫伤)。

6个月

骨盆骨折、下肢骨折、椎体骨折、脑挫裂伤、脏器破裂手术、烧伤(大面积、深度)、眼科(伤性白内障、视神经萎缩、球内异物外)、鼻及鼻窦良性肿瘤、口腔额面部严重软组织挫伤。

1年

气管外伤、股骨颈骨折、脑出血。

1.5年

脊柱骨折并脊髓损伤。

因病鉴定申请时需满足的医疗期规定

1. 癫痫病、脑外伤及一氧化碳中毒所致器质性精神疾病需病史2年以上。

2. 普通精神疾病需病史5年以上。双向情感障碍虚年病史以上,并且男性年龄需达到50周岁以上,女性要45周岁以上。

3. 恶性肿瘤及癌症无病程要求。

4. 其他疾病医疗期一年以上。

注意:同一疾病自上次鉴定结论做出之日起一年内不能重复申请因病鉴定(恶性肿瘤病情加重的除外),超过一年的需提供病情加重的病志资料。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工伤伤残鉴定申请范文

    工伤伤残鉴定的申请流程及相关事项。职工在工伤后,若存在残疾和影响劳动力的情况,可向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鉴定申请,并按要求提交相关材料。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审核材料后组织专家进行鉴定,并在规定时间内作出鉴定结论。结论不服可申请再次鉴定,并由省级劳动能力

  • 工伤鉴定程序及所需材料

    工伤鉴定的程序及相关所需材料。工伤鉴定由市以上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进行,包括劳动能力鉴定、停工留薪期鉴定等多个范围。以广州市为例,申请工伤劳动功能障碍程度等级鉴定、复查鉴定和劳动功能障碍程度变化的复查都需要填报相关申请表,同时提供工伤认定申请表、工伤认

  • 申报劳动能力鉴定所需材料及要求

    申报劳动能力鉴定所需的材料及相关要求。申请人需填写申请表并贴照片,提供工伤认定决定书、身份证及病历材料。对于特殊伤病情况,如精神疾病、智能损伤等,还需提供额外的资料。申请工伤鉴定时,需满足最低医疗期规定。因病鉴定申请时,不同疾病有不同的医疗期要求,且

  • 九级伤残赔偿标准

    九级伤残赔偿标准,包括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医疗费用、住院伙食补助费、交通食宿费、辅助器具费用、停工留薪期工资和停工留薪期护理费等方面。青岛市九级伤残的赔偿标准也涉及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工伤医疗待遇、停工留薪期间工资及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等

  • 青岛市九级伤残赔偿标准2024
  • 工伤鉴定程序怎样走要什么材料
  • 大拇指没了属于伤残吗,怎么赔偿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