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发放高利贷的主体可以分为三大类群:
这一群体相对分散,财力不算雄厚,主要向经济困难的居民和个体工商业者提供贷款。贷款期限一般在一年之内,收益率约为年息10-20%。
特别是那些拥有一定灰色收入的人,占据个人放贷群体的相当比重。他们主要向效益较好的国营和民营企业提供贷款,贷款期限较长,一般在3-5年之间。由于这些贷款往往以暗中投资的形式进行,收益具有明显的双重或多重性,包括利息收入、股红收入和贿赂收入。收益率可达200%至500%甚至更高。
这些机构专门从事投资和融资活动,贷款主要用于风险较小的单项工程和单个生产经营项目,贷款期限不确定。收益率在年息60%至80%之间。此外,还有一些非法或黑社会性质的中介机构利用信用卡套现等方式获取资金进行高利贷。他们可能以贷养贷的方式进行,贷款对象通常是个人或个体商户。
由于高利贷的主体分散、个人价值取向不同以及风险控制能力不足等特点,高利贷活动不可避免地会引发一定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首先,一些非法高利贷的利率极高,借款人的收入增长往往无法支付贷款利息。当贷款拖延或无法偿还时,出借方常常采取非法手段进行催债,如雇佣讨债公司进行暴力催讨等。这导致了许多人因高利贷而丧生,家破人亡,流离失所,无家可归,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其次,由于民间高利贷的利率普遍高于银行基准利率,一些人将自己的资金用于民间借贷,给地方金融机构(尤其是农村信用社)吸收存款造成了很大压力。同时,由于民间高利贷的贷款机制灵活便利,也在一定程度上对银行信贷造成冲击。
此外,由于民间高利贷多为私人协议,大多数没有信贷担保和抵押,并且对借款人的资信评估仅凭个人主观判断,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风险无法控制。因此,民间高利贷隐藏着巨大的风险。如果借款人无法偿还贷款,将对贷款人造成巨大甚至终身的打击。因此,它极易破坏正常的金融秩序。
尽管高利贷存在以上种种危害,但我们也不能否认高利贷在日常生活中的积极作用。至少它可以帮助农民度过难关,延续生计。只有生计得以延续,才能维持家庭生产。
由于高利贷过度剥削,严重破坏了农村地区的生产力,破坏了正常的社会秩序,因此在抗战时期,中共在根据地实施了减租减息运动。
当前发放高利贷的三类主体及其特点。包括普通人家、国家公职人员和投资和融资机构等,高利贷主体具有分散性、个人价值取向不同和风险控制能力不足等特点。同时高利贷的社会危害性极大,利率极高容易引发经济和社会问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监管和规范,同时我们也应该正视
对此,本报记者就高利贷的界定、表现形式、社会危害以及有关职能部门如何开展预防、打击工作,专题采访了市公安局、中国人民银行如皋市支行的负责同志。现将采访的主要内容摘登如下,希望广大市民能够从中认识高利贷,认清其危害,自觉抵制和远离高利贷,共同构建平安如
(一)高利贷的利息约定过高,造成借款人负担过重。(二)高利贷催收含有暴力性质,破坏经济秩序和社会稳定。(三)高利贷行为的随意性,存在较大的风险,因借款不能按时归还而引发的纠纷和案件有所增加,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四)刑法中虽然没有关于放高利贷的罪名,但是在此过
高利贷的利率一般年利率在36%以上,借款100元,一年要支出36元以上的利息。高利贷信用之所以有这样高的利息,是由当时的经济条件决定的。放高利贷者正是看到了借者为了维持生存这一点,就无情地抬高利率。正因为高利贷有上述各种危害,所以以往无论是小说、电影,还是学